赵文革,副主任医师,肝病五科副主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山东省第二届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第七届感染病学分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学系,从事内科及传染病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各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疟疾、布氏菌病等疾病的诊治,对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脂肪性肝炎的诊治有较高造诣。参与省市课题4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业书籍2部。
关于肝硬化
一说起肝硬化,很多人就非常恐惧,而一旦得了肝硬化,更是感觉“天都要塌了”,认为肝硬化是无法治疗的,自己的生命指日可待了;其实不然,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的肝损害,理论上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造成肝脏反复、慢性的损伤,最终都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它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并不是“忽然”得上的。
肝硬化临床分两个阶段,包括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不同的阶段,临床表现不一,治疗的目的和要求也不一。代偿期肝硬化很多患者没有明显不适,或是症状轻微,无特异性,我们临床所见不少患者是在查体中发现的,这阶段治疗需要长期稳定肝功,控制疾病进展,尽可能延长其进展至失代偿期的时间;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出现的标志就是腹水,这时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纳差等不适症状,这阶段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肝功,减少相关并发症比如: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感染等的发生机率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我国肝硬化常见的病因是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其次为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遗传及代谢性等因素造成,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生活方式改变、酒精等摄入增多以及一些药物、保健品等的应用使非病毒因素导致的肝硬化逐渐增多,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因素所致肝硬化患者,另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些年也逐年增加,这部分人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其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部分经过10-20年左右也可发展至肝硬化。
建议3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如果在健康体检中发现转氨酶增高,或B超检查肝脏形态学有异常及/或脾脏增大,或病原学检查(乙肝/丙肝)阳性,最好进一步做专科检查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一旦明确为肝硬化,就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或治疗:如病毒因素导致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因素需要戒酒,药物性需要停用相关药物,自身免疫性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目的是减少肝脏的反复损伤,从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病因治疗的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及肝功能情况选择抗炎、保肝和/或抗肝纤维化治疗。由于在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的发病机率较高,大约是健康人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无论处于肝硬化的哪个时期均要至少每3-6个月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病情,以了解前一段时间肝脏情况,评估病情有无进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肝脏有无新发结节,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肝癌等。检查的内容要相对全面,除了肝功、病毒方面,影像学的检查也不容忽视,才能大体评估病情;肿瘤标志物比如甲胎蛋白(AFP)等也需要定期检测,还可每半年左右进行肝脏硬度的检查,协助了解肝脏纤维化是否发展。一旦发现病情进展需要专科医师分析原因进行干预。
总之,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不可怕,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已能长期控制,尤其是病毒因素导致的肝硬化,通过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很多肝硬化能达到部分的逆转,希望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关注一下肝脏的健康。
- 上一篇: 青岛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