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感到伤心时,通常会说“我的心都碎了”。虽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人的心脏并不会因为悲伤的情绪碎裂成片,但是却可能出现“心碎综合征”。
近日,一位年轻女子因情绪低落,没想到突然出现了胸闷憋气加重症状,被送至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检查发现心电图广泛导联的ST-T改变,心肌酶学:CTnT 0.32ng/ml, Myo 37.68 ng/ml,CK-MB 19.91ng/m;心衰指标:NT-proBNP 5913pg/ml;心脏彩超示:左室壁运动减弱、左心功能减低,EF31%,左室偏大。
心内一科主任刘福颂立即带领心肌病MDT团队迅速完善相关检查,经过群策群力,反复心脏超声、冠脉CTA、心肌核素灌注显像等检查,最终抽丝剥茧找到心衰病因,确诊为“应激性心脏病”(又称“心碎综合征”)。
什么是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多由精神、情绪或躯体应激状态诱发的、以左心室的短暂性局部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发作时,左心室的某块心肌会变薄,在强力的血流冲击下,相对较薄弱的这块心肌就会像吹满气的气球一样鼓起来,外型看起来很像一种日本的传统捕捉章鱼用的章鱼壶 (takotsubo),这也是它得名“章鱼壶心肌病”的原因。又被称为“心尖球形综合征”“心碎综合征”等,是一种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
应激性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发病前往往有重大心理刺激(如婚变、亲属去世等)或躯体刺激(如大手术、重病等)可有胸痛,且常和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相似;可有呼吸困难、短暂晕厥,甚至发生休克等。
应激性心肌病容易被误诊为心肌梗死
应激性心肌病并非罕见病,有些被医生怀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但由于其表现和心肌梗死极为相似,发病人群又往往是心血管疾病高危者,因此患者往往会被误诊断为心肌梗死并接受相应治疗,据估算应激性心肌病约占怀疑STEMI全部患者的2- 3%,美国院内患者发生应激性心肌病的几率是0.02%。
市三医心内一科主任刘福颂介绍,在临床上,应激性心肌病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常常为误诊为心肌梗死,如果有明显的情绪或躯体诱因且并无心肌梗死的证据,出现ST段抬高的患者应接受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而非ST段抬高的患者可考虑采用InterTAK诊断评分,InterTAK≤70分的患者,应激性心肌病概率低,应进行冠脉造影,评分高(InterTAK≥70分)者,应激性心肌病高度可能,应考虑经胸超声心动图,通常即可诊断应激性心肌病。对于确诊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只要消除相关诱因,并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病情往往会在几天之内完全康复。尽管每年有1.8%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会复发,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复发的机会很小。
如何预防应激性心肌病?
喜怒悲哀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负面情绪到来时,我们学会尝试自我调节:接纳情绪、转移注意力,找亲朋好友倾诉,发泄情绪。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切勿随意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