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24日是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
“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
“齐心协力,遏制微生物耐药”
抗微生物药物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
保护抗微生物药物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让我们走近“抗微生物药物”
1.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众所周知,有些致病微生物是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而抗微生物药物即为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的“重磅武器”。无论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还是抗寄生虫药物,都统称为“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要保护抗微生物药物?
随着人类大量、广泛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致病微生物也在不断地寻找繁殖和传播的出路。它们通过产生“耐药性”来武装和强化自己,导致很多药物对它们“束手无策”。这种耐药性正在人类、动物和环境中传播,严重威胁着全球健康。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容易加速微生物的耐药,导致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遏制微生物耐药、保护抗微生物药物,可以说事关人类健康、延及子孙后代,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3.保护抗微生物药物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些生活行为方式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为遏制微生物耐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Ø 不要随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普通感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其为自限性疾病,因此无需抗病毒治疗,且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即可。
Ø 不要自行选择抗微生物药物或与他人共享抗微生物药物。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具有资格认证的专业医生来判断感染类型.和致病微生物种类,选择恰当有效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要随意自己购买抗菌药物,就诊时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
Ø 全疗程按照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应同您的医生建立有效沟通,即使病情好转,也请完整遵守医生的处方用药。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请您不要擅自更改剂量或中断治疗。
Ø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注意手部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力。
4.如何判断一些常见疾病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Ø 咽喉痛。
抗生素多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引起的咽喉疼痛无效。建议咽喉痛时先通过喝水、休息等缓解。由感冒引起的咽喉痛,可选用非处方止痛药扑热息痛或布洛芬。如果感染较为局限,仅有咽喉症状,同时体温超过38.5℃,咽痛持续24~48小时,应怀疑是细菌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
Ø 呼吸道感染。
轻度咳嗽可能由于过敏、病毒感染等引起,如果症状较轻,1~2周内一般可缓解,不必用抗生素。但如果症状持续,或伴有高烧、气喘,应及时就诊。尤其是呼吸急促、头痛的中老年患者,应怀疑是肺部感染,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Ø 鼻窦炎。
鼻窦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很难分别,应请医生判断。鼻窦炎病程比感冒长,多超过两周,如果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加快康复,还可能引起耐药。约有1/3的鼻窦炎患者会继发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Ø 眼部感染。
眼睛出现轻度发红和不适,可不用抗生素处理。如果眼部有分泌物、结痂时,可能是细菌性结膜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
Ø 泌尿道感染。
出现轻度尿频等症状时,建议适当多喝水和规律休息。如果症状不能缓解或反复出现,应及时就诊,明确是细菌感染时,要按疗程和剂量使用抗生素。
Ø 皮肤感染。
抗生素对真菌引起的癣等无效,不建议使用。如果怀疑是细菌感染,也应从外用乳膏用起,不要自行口服抗生素。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或密切接触病人的人群,可以接种所需疫苗来预防感染。
遏制微生物耐药,人人有责!
保护抗微生物药物,从我做起!
图片来源:健康报,世界卫生组织
- 上一篇: 特色|关注甲亢,内分泌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危象(前期)获点赞!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