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 让世界更健康“主题征文
二等奖作品:
绯红的乐章
作者:邱方旭
“校门口有献血车,想献血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这句话让在教室看书的我顿时提起了兴趣,这一天是2005年11月18日——我的20岁生日。当时,我还是一个好静的大男孩,之前对过生日这种事也不是太在意,但总觉得生日这天应该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至少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决定把献血当成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泉城序曲
第一次登上献血车的我,激动当中还带着一丝小紧张。上车前还预想了许多可能发生的意外:会不会晕血、晕倒了怎么办、血液不合格怎么办……管他呢,男子汉大丈夫做事怎么能瞻前顾后,不就是献血嘛,多大点事儿。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护士姐姐显然看出了我的紧张,一边跟我聊天一边给我消毒,虽然隔着口罩,但我还是从她的眼睛里面感受到了温柔,一下子让我放松了下来。
针头刺入血管之后,殷红的血液汩汩地顺着管子流入血袋中,仿佛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泊。采血过程很顺畅,之前预想中的意外都没有发生。看着血袋中自己那四百毫升血液,我默默地期盼它能够给它的新主人带来好运。
走下车来,看着献血证上自己的名字,越看越觉得漂亮了。献爱心,做公益,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这也让当时身为在校医学生的我,找到了一条提前履行医生救死扶伤职责的途径,于是之后每隔半年我都会撸起袖子去履行“职责”,连洪家楼广场献血车上的护士姐姐们都认识我了。
上海不夜曲
时光匆匆,一转眼就到了毕业季,面对留下无数青春记忆的济南,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就想留下一份特殊的礼物。留下什么好呢?之前了解到成分献血,比献全血似乎更为先进有效,那就把第一次成分献血留给济南吧。于是在离开济南的前一天,我来到山东省血液中心,希望捐献血小板,却被告知成分献血需要提前一周预约,体检合格后才能进行采集。无奈之下,我只能再次捐献全血,第二天,略带遗憾地离开了济南。
毕业后,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了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上海滩。忙碌的工作让我暂时忘记了曾经的“职责”,但它的“种子”却一直留在我的心中。2008年的一个周末,我漫步在人民广场,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修长的身躯,洁白的外衣,点缀其间的几抹红让她分外靓丽。没错,就是她,献血车。看到她,让我想起在济南未能成功进行成分献血的遗憾,就上车咨询了相关事宜,然后车上的司机师傅立即驾驶另外一辆车将我送到了上海市血液中心。当时还在想,不愧是大上海,资源就是丰富,不用预约就能直接捐献血小板。
来到血液中心的成分血采集间,我被震撼了,几十名献血者躺在成分献血的专用椅上,多名护士在这几十台采血仪器间穿梭忙碌着。此情此景,在这个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空间里,油然而生出一种圣洁感,躺上去的时候甚至让我有一种献祭自己的感觉,不过我只在“祭台”上待了一个多小时就平安下来了。相较于捐献全血,采集血小板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其他也就没什么了,而且当时捐献血小板的间隔为28天,远远少于全血捐献间隔所要求的半年。
第一次成功捐献血小板之后,让我对第二次充满了期待,可血液中心离我住的地方实在是有些远,要横跨大半个上海,于是4周后我选择了住处附近的一处献血屋。可进去之后才知道,这里只能采集全血,并没有采集成分血的设备。失望之余我游走在上海街头,走到南京西路和成都北路的交叉口时,又发现了一个献血屋,看上去小小的,但抱着碰运气的想法还是进去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献血屋竟然有两台采血设备,不过让我意外的是这里也需要提前预约,原来我上次之所以能直接去血液中心捐献只是一个巧合。虽然当天约不上了,但我还是预约了第二周前来捐献血小板。这个南西献血屋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地铁站附近,交通便利,以后的十年,这里就成了我献血的主战场。
成都北路小插曲
十年间,我在这个献血屋累计捐献血小板超过了50次,也看着这栋小屋里的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我眼中的小姐姐也慢慢地都变成了小妹妹。在这里也见证了许多或温馨、或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一对情侣来到南西献血屋,用共同献血的方式来见证他们的爱情,这让一直孤身一人来献血的我羡慕不已,相信他们当年用鲜血凝结的爱情现在早已结出壮硕的果实。
来献血的人除了身体要棒棒的,心态也得稳稳的。有一次就见到一个第一次来献血的小伙子,看上去很兴奋,一直在来回踱步,嘴上也不闲着,不停地告诉护士对于献血自己是多么地渴望。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多年献血经验的老手,一眼就看出他太紧张了,体验未必能通过。果不其然,小伙子有点心动过速,当天不适合献血,听到这个结果,他一脸的不解,但一切要以检测结果为准,没办法,小伙子只好灰心丧气地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希望这个小伙子再去献血时能保持一颗淡定的心,比如像我这样。
由于我的左手肘的血管相较而言更粗一些,所以单采血小板时都是左手进针,可看着左手肘窝那密密的针眼,心想也不能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左手身上。于是有一次就尝试了一下右手,可右手实在是不争气,采到一半时出现了冒虚汗、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护士及时中止了采血,给我吃巧克力来缓解,并解释到可能是因为右手血管细,导致循环不流畅才诱发了献血反应。待我身体恢复正常后,看着有点紧张的小护士,我鼓励她给我换到左手继续完成这次采血。换到左手后,果然顺畅了很多,顺利完成了这次采血,这也是我十多年献血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小插曲。
期待中的大合唱
尽管每次献血都能碰到那些充满爱心的同道中人,但相对于我们的总人口,献血的人还是太少了。由于南西献血屋旁边就有一家医院,经常会碰到被医院安排参加互助献血的病患家属,家属经常会抱怨为什么血库的血会不够用,护士常常会反问一句,“你平时献血吗?”而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有一年的工作日,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血液中心打来的,原来是一个儿童患者急需补充血小板,问我是否能前来参加成分献血。当时距离我上次单采还未满28天,我还有一丝不安,电话那头告诉我,单采后3天血小板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之所以要求有28天的间隔,主要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也是曾经的医学生,虽然最后未能从医,但医者仁心的思想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于是我立即请假前往血液中心。几天后,我收到了血液中心寄来的感谢信,其实对普通人而言,献血只是举手之劳,但对那些需要它的人却是“生命之水”。
在上海时,经常参加成分献血者表彰会,看着有那么多热心于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虽然感到欣慰,但我还是要说,人太少了!
永不落幕的终章
2016年,我前往广西南宁出差,第一次来到广西又碰上国庆节,当然要做点有意义的事了,那就献血去吧,算是实现了自己儿时打算为祖国血洒疆场的夙愿。
无论是在求学的济南还是工作的上海,献血成了我回馈所在城市的一种方式,如今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青岛,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这座美丽的城市。
- 上一篇: 青岛市中心血站:莱西6月14日持本人献血证乘城区公交免费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