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 让世界更健康“主题征文
一等奖作品:
我第一次献血是因为母亲
作者:薛立彬
1991年,母亲在县医院做了脾切除手术,因为失血过多术后需要输血,但医生告知父亲,因为医院血库里的血库存不多,只能输一袋。父亲急切地问医生,如果只输一袋,会不会影响母亲的康复。医生无奈地表示,肯定影响恢复,但他也没有办法。”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县级医院,就是省城的大医院,血液的库存也不充足。“父亲看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母亲,一脸的焦急与无奈,那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血液的宝贵。
我出生于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父亲老实憨厚,甚至有些懦弱,身体又瘦弱,他撑不起我们这个家庭。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是她的能干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村里人都说,如果缺了母亲,我们这个家就散了。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母亲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我们姐弟三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问母亲。母亲为我们拿主意,想办法,开导我们,鼓励我们。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只要不服输,这天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母亲的话我是相信的,1986年,先是父亲生病住院,后是祖父住院,高昂的医疗费用让父亲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非要逼着我辍学回家务农。父亲说我们这个家供不起我们姐弟三人同时上学,弟弟还小,姐姐成绩优异,而且还有一年就高考了,只有我能做出牺牲。我当时委屈得哭了,觉得父亲这样对我不公平。母亲冲父亲发了火,说让我辍学就是毁了我,这个家她说了算,母亲说再难也不能让我辍学,是母亲的要强让我们这个家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母亲于我、于我们这个家是多么的重要,庆幸的是,母亲手术后,身体恢复得不错。医生说这缘于母亲较好地体质,如果体质差些,恐怕就不会那么快地好起来。
母亲动手术的那一年,我正在省城读大学。如果不是母亲手术,我压根儿不知道医院里血液是那么的紧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许下一个愿望,一定要去献一次血。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了槐荫广场,我知道那里停放着一辆流动献血车。之前,我和同学出去玩的时候,看见过那辆流动献血车,但从没留意有没有献血者,更没有想过献血。我站在流动献血车的远处看了一个多小时,竟没有看到一个人走上献血车献血。我本想径直走过去献血的,但内心还是有些怕的,毕竟要从我的身体里汩汩地流淌出几百毫升的血液,对人体有没有害,我还是不太清楚。其实来之前,我问过几个同学,他们说适量献血不但对身体没有害还有一定的好处。虽说这样的答案让我稍稍安心了些,但他们毕竟不是医护人员,所以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
等了好久终于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走上了献血车,我立刻小跑似的跟了过去,似乎是那个中年男子给了我勇气。无偿献血车上的一个女护士接待了我,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问我是不是第一次献血,是不是有些害怕,我点头称是。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问我是不是还在上学,在哪上学,问我平时有没有爱好,我都一一做了回答。说到爱好,我来了兴致,我告诉她我喜欢运动,打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在这一问一答中,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不再那么紧张了。这期间,她已经为我采了血样,让我静候检测结果。我这才知道,采血样是为了检测我是不是适合献血。
在我等候的时间里,那位女护士又和我交谈起来,“你带身份证了吗?”“没带,不过我带了学生证。”我把学生证拿给她看,她看了看,“你学习挺好啊,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我腼腆一笑,“不过,最好是有身份证,如果待会儿你的血检测合格,还要给你发无偿献血证,你没带身份证,就没法给你颁发献血证。”“证不证的无所谓,我不是为了献血证才来献血的。”她收了笑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那可不行,必须发给你,献血证是对你无偿献血行为的一种褒扬,怎么能不发给你呢?你为什么要献血?”“是因为我母亲。”“因为你母亲?”“前段时间,我母亲住院了,术后要输血,我才知道医院里的血液库存不足,所以我就来献血了。”“哦,你母亲病好了吗?”“好了,我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她特能干。”“你有一个好母亲。”“就是因为母亲病,我才知道医院里血液不充足。”“医院里血液库存的确不充足,如果大家都能像你一样来献血,医院里血库里的血就够用了。”
我们交谈过程中,我血样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完全合格。她问我献多少,是200毫升、300毫升还是400毫升?我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就问她,她建议我献300毫升,我听了她的建议。她动作娴熟地为我擦拭胳膊,让我攥紧拳头,我看到针管扎进了我的血管,鲜红的血液一点点地流进了血袋中,而我竟没有一丝丝的紧张。
献血完毕,她让我坐在一旁稍作休息,叮嘱我这一两天不要做剧烈运动,多喝水,多吃鸡蛋,还要多吃蔬菜。最后告诉我,过两天拿着身份证来领献血证。我与她道了别,她报以微笑。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阳光穿过广场上法桐,留下一地的斑驳。多年以后,想起我穿越广场时的画面,我都倍感自豪。
回到学校,我并没有把献血的事情告诉我的同学,不过,我为自己成功无偿献血而高兴,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心都是愉悦的。我并没有去领那张献血证,我觉得为社会做点儿贡献无须留名,希望我的热血能够帮助到需要救助的患者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