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春季养生 注重以下要则

来源:365健康在线 时间:2018/2/27 11:55:00 点击:-

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

历代医家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调养的理论中,对于春季养生尤为重视,因为春季养生是四时养生之首,开一定得搞好,否则会影响全年的生命活动。

01、肝应春气,春当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即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中医讲究五行(金、木、水、火、土),春季则属于五行中的木,而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肝也属木,肝脏与木的物性是一致的。

其次,肝脏在春季时功能最为活跃,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肝脏,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体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外,从发病学上看,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此时人体阳气也开始向外生发,开始冲击身体的病灶。春时肝气最足、肝火最旺,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胆汁上溢)、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胁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

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变。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此,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

02、食补为先,少酸多甘

“药补不如食补”,春时调养肝脏,饮食调养成其必然。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黏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疏泄不及则足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此外,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正所谓肝木不及固当用补酸,然肝木太过反克脾土。

甘入脾胃,防其虚弱,只需增甘少酸,顾护脾胃之气,故甘味之大枣、山药最宜于春季食用,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养肝益胃、滋阴润燥。

由此可见,饮食调养之法,实际应用时,还应观其人虚实;灵活掌握,收放一心,切忌生搬硬套。

03、春畅肝气、精神和缓

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不要患得患失,思想无穷,要保持精神愉悦,情绪乐观,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春季是发生的季节,人体阳气潜藏一冬,至春日发泄,始无抑郁之患。春令之养生贵在于调畅情志养升发之气,顺应春季“生”的特性,保持心情舒畅。

肝属木,木旺于春,其气主升。肝在生理上主调畅气机,春时养肝,当顺肝之喜调达而恶抑郁,同时又防升发太过之变。由于肝喜疏恶郁,倘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不行而成疾。

要想肝脏强健首先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从而使肝火平复,肝气正常生发、调顺。如果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伤及肝气,久之易导致肝病。

这就要求做到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进行宣泄,可防肝气郁结。

04、起居劳作,养阳保暖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

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年老行动不便之人,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是,春季运动要适度,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因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而损伤人体正气。

初春之际,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以“去寒就温”为原则。在衣着方面总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到衣服不可顿减。而且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05、需防春困、敲打肝胆

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原因是,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春困虽不是病,但它影响学习、工作,所以必须设法调节。防春困可按下面方法试试:

1、注意睡眠。俗话常说:早睡早起精神好。这样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成年人每天8h,中学生8-9h,小学生9-10h。当然,时间也要因人而异。

2、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使之尽快适应春季的血液循环变化。

3、加强体育锻炼。运动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等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应多运动,如登山、郊游、散步等。

4、经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亦有益于解除春困。

5、当出现困倦时,可利用音响、触碰等,给自己一定的刺激,这样能改变人体内在节奏,使大脑中枢神经迅速进入清醒状态,从而使困倦得以消除。

调理经络和腧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经络具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功能,春季养肝可以通过刺激肝胆经脉及穴位,方法举例:

①敲打肝胆经:

腿上内外裤缝分明对应肝经和胆经,内侧从下向上敲,外侧从上向下敲。

②运目调肝法:

身体平坐,轻轻闭目、均匀呼吸(鼻吸口呼),双手劳工穴搓至温热,双手撑轻轻按在眼睛上,手心对准眼球上盖住手不动,依次平衡移动眼球上下3次、左右3次,然后转动眼球顺时针3圈、逆时针转动眼球3圈,双手离开、眼睛不睁开,保持原状,再回复以上动作练为1次。作18次后,闭目1min左右慢慢睁开眼睛。

③按揉太冲穴:

按揉脚背上的太冲穴可泄肝火,疏肝解郁。

标签:五医   春季   养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