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形体白而质素兮,中皎洁而淑清"。青岛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中心主任戴淑青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她生长在一个书画世家。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她选择了祖国传统医学的从业道路。1986年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她,从事中医药工作至今已达30年之久,并且成就卓著,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治未病"医学专家。
医学专家的出场有些与众不同。她是在繁忙工作间隙接受的采访,跟随她一天工作的脚步,我们边走边谈,完成了我对她所从事这项特殊医疗工种的认知。其间,我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着转换,由一个胖体型记者,变成了她眼中的一名患者。
这之前,我总认为胖人是一种健康"福态",没曾想在她的眼中却是痰湿体质的"亚健康"群体,这种体质若不及时调理,极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各种疾病。没曾想一次采访活动竟学到了如此多的养生保健知识,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健康收获。
作为职业医生,她对人体健康有着高度敏感。这源于她对中医药科学长期探索研究和对患者深入细致的了解。"治未病"是近些年出现的养生保健的""高频词",它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戴淑青对此给予更为准确的诠释:"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对于疾病易患倾向者,强调养生和调理偏颇的体质;二是得病后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演变,防止其进一步进展;三是瘥后反复,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疗后遗症。在她所接诊的患者中以"亚健康"患者为多。
"亚健康"概念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当你长期处在情绪低落、肩背酸痛,头晕头重、食欲不振,以此引发出消极行为表现时,或许正是健康出了问题。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山大",加之经常熬夜,起居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造成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戴淑青列举了一个典型病例;一位40多岁女性,心慌、胸闷、大汗出,浑身不舒服,由120急救车拉到医院,却没有得出明确的诊断,但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这位女士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症进行相关治疗,最终彻底治愈。
作为中医专家,戴淑青对广大患者最想说:出现"亚健康"症状时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要"有病乱投医",而是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经过中医体质辨识,进行科学施治。
中医"治未病"简便廉验,立竿见影,深受群众欢迎。目前,我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率先将中药门诊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全市已建成80个国医馆,100个中医专科特色门诊,全市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亚健康"患者可随时随地到遍布城乡的医疗机构就诊。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发挥着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带头作用。作为集团"治未病"中心主任戴淑青深感肩上所担负的责任——落实"健康中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努力为岛城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谙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的她,积极倡导"中医情治",在门诊办公区域,率先开辟了中医药文化长廊。
她规范加强"治未病"工作流程,从宣教、查体、体质辨识,经络探测、建立健康档案、专病调治、追踪随访,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科学化医疗服务。
她蕙质如兰,富有耐心,运用全方位医疗手段,努力满足患者体质健康的新需求。
她带领着医学团队,深入挖掘古籍医典,研发出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膏方、汤剂、敷贴等,提升了人们健康生活的质量。
"治未病"是要让每个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戴淑青深知围绕全民的健康福祉,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