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和谐一直是医患之间都希望达到的一种愿望,本次的“催泪红包”让我们医护人员在2016年的这个春天感受到了温暖,而作为医护人员也努力践行“以人为本、患者高于一切”的服务宗旨,用实际行动温暖病患,让我们的病房里永远是春天。相信“催泪红包”一定能曾为医患和谐的催化剂。
镜头一:患者体谅医护忙
患者一句理解的话语,足以让医护人员忘却所有的疲累;患者一个温暖的举动,更能使医护人员感动不已。其实在10平米多的病房,在1米多宽的病床,承载的不只是病痛和繁忙,还有更多的感动和体谅,医护人员和患者,在疾病面前更多的是守望相助,共对病伤。普外一科12床的老大爷患有肛周脓肿,因为病痛的折磨,刚来时心情不好,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也不高,科室的医护人员依然每天坚持为他治疗,给他换药,每天多次进到病房询问老人疼不疼,给老人倒水,帮老人买饭,随着老人病情的好转,医护人员终于看到老人脸上露出的微笑,老人也开始说一些感激的话语了,每次医生护士再进到病房,给老人倒水的时候,老人都会说一句你们也要记得喝水,也会说你们真是辛苦,天天忙碌也不嫌脏累。
虽然最近科室非常忙碌,但是却得到患者的关心和理解,31床的老大爷,每当我们走进病房,都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杯水让我们喝,想方设法让我们医护人员休息一会儿;5床的老大爷,每次为他翻身的时候,都会气喘嘘嘘地说,谢谢和辛苦了之类的话,还有许多的大爷,大娘们都会拉着我们的手说谢谢,在我们忙碌的时候,有患者对我们的“心疼”,有患者一句句温暖的话语,让普外一科的病房里闪现着医患互相体谅的人性光辉,流动着医患相互信任的温暖深情,此时,所有疲惫都已伴随着患者的体谅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其实医患之间只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敞开胸怀,放开心防,就一定能实现医患和谐的愿望。
镜头二:把爱带回家
对于病情稳定的昏迷患者来说,出院?不出院?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不出院,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住院治疗对他们来说已经意义不大,耗时、耗力、耗财……;出院,病号带有各种管路,胃管,尿管……怎么护理?怎样更换?
神经外科常年有这样的病号,家属有各种各样的担忧。近几年来,为出院昏迷患者上门更换胃管、尿管,成了神经外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只不过想为每一位患者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只想让患者把神经外科的爱带回家。
刘家岛的刘大叔,王家港的陈大娘,武家庄的代大爷,柳花泊的杨大哥……还有许多带着我们的关爱离开世界的大爷、大娘们。
每次到了换管的时候,赶上科室忙,为了不耽误工作,孙亚男总会对护士长说,“护士长,下了班,我晚上去吧……”,也许没有人知道,回到家,做了饭,喂完孩子,孙亚男就跟三岁不到的孩子说:“宝贝,一会儿妈妈带你去一个奶奶家,妈妈要给奶奶插个管,你要听话,不要乱动……”儿子茫然的点点头,他不知道妈妈到底要带他去哪里,天这么冷,风这么大,孩子跟着妈妈一路小跑,一边跑一边问,“奶奶为什么要插管?”“奶奶病了,不能吃饭……”“哦,妈妈你是去救她……”每次儿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孙亚男总是很感动,在儿子的眼里,妈妈是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每次换完胃管,孙亚男总不忘嘱咐家里的陪护各种注意事项,翻身看看皮肤,拍拍背,有没有压疮发生……去年给陈大娘换管的时候,正好遇上端午节,知道陈大娘的老伴心里苦,她还带去自家包的粽子鸡蛋安慰大爷的心。
刘家岛刘大叔住院期间,孙亚男作为责任护士就一丝不苟、精心护理。作为责任护士的她,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她总是给大叔翻完身,喂好饭,叮嘱好家属才离开。每次下班晚点的时候,家属总是歉意的说:“孙护士,又耽误你下班了,孩子在家又等急了……”她总是笑笑,“看你说的,这是我的工作……” 后来,大叔出院了,每次去换胃管,大娘都拉着亚男的手,总有说不完的话,年前一次换管,大娘拿出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大馒头,年糕,“孩子,这是我自己做的,你别嫌弃,在医院的时候就幸苦你了,出院了还麻烦你…… ”望着老人泪眼婆娑,孙亚男心里想,患者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患者心里就有多重 。
许许多多的例子,数也数不清,为了感激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张大姐,不远万里从东北寄来了东北木耳;薛大姨在灵山岛自己晒得小干鱼也送到了神经外科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