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体生命活动由强盛转为衰弱的过渡阶段,故此阶段注重补养最为重要。
中年是人生负荷最重的时期。对家庭而言,上有老,下有小,生计负担重。就工作而言,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量大。以社会活动而言,人际关系复杂,应酬耗精费神。故中年时期体能消耗最大。
人体各脏腑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代偿能力,故逐渐衰退的现象不明显而不为人们所重视,加上上述种种原因,很多人都无暇顾及或根本不重视中年期的生理特点,无形中就加快了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的步伐,邪气趁虚而入,一些慢性病或不治之疾就此种下了祸根。多少人才精英中年夭折即因如此。
中医学早就从生理上提出了人体中年始衰的观点并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素问》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女性35岁和男性40岁以后生命活动即开始走下坡路。又指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推迟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衰退由中年始,补养应中年始。补养,即补养和调养。不是一味的服补药,而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也不是一定要服药,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精细搭配,均合补养之道。
现代人太忙太累又享受不知节制,恬淡虚无、不重钱财、饮食清淡等养身思想和方法说易做难,持之以恒就更难。如《素问》所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真是对现代生活的绝妙写照。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中药补养亦不失为增强体质、推迟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一大法宝。
具体地说,对中年人用中药补养应针对其生理特点、个体差异、男女之别、季节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对症下药。调和阴阳,补虚泄实为补养大法。
劳心者易耗气伤神,应补气养神,药用黄芪、人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劳力者易疲劳和形体损伤,当益气解肌活血,药用黄芪、麻黄、葛根、羌活、三七、当归等;
酒肉过度、舌苔黄腻者,需解酒保肝、除湿清热,药用葛根、天花粉、石槲、藿香、白蔻、黄连、薏苡仁、白芍等;
纵欲者,需补肾填精,药用熟地、山茱萸、枸杞、杜仲、鹿茸等;
性格急躁者,应疏肝平肝柔肝,药用柴胡、香附、当归、川芎、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枸杞等;
心情抑郁者,应疏肝养心解郁,药用柴胡、薄荷、合欢皮、丹参、酸枣仁等;
纳食不香者,宜体脾开胃,药用陈皮、砂仁、白术、炒菜菔子、谷芽、麦芽、神曲等。
肥胖者多痰湿,须除湿化痰,药用苍术、陈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子等;
体瘦者易阴虚火旺,宜养阴清热,药用知母、黄柏、熟地、生地、龟板、鳖甲、西洋参等。
北方气候干燥,当生津润燥,药用天花粉、石槲、黄精、玉竹、芦根、麦冬等;
南方空气湿润,宜燥湿醒脾,药用苍术、白术、藿香、佩兰、白蔻等。
女性注重补血养阴,男性注重益气提神。
春日保肝,夏天养心,冬令固肾。
至于药物剂型,以丸、散、酒剂为宜,服用方便,药效持久。
提醒:应该注意的是,用中药补养不等于就可以夜以继日的工作,毫无节制的娱乐,花天酒地的生活。恬淡虚无,劳逸结合,饮食均衡,配合药物补养,方为养生之道。
- 上一篇: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孩子到底能不能挖耳朵?健康聆听,幸福一生!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