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是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它往往在春节之后的正月。中国古代历书说:“斗知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初候河水解冻,鱼开始浮出水面;二候大雁开始由南向北迁徙;三候草木开始萌动。
初春小雨
韩愈 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相应的就是肝气也开始生发。人体相应的就是阳气开始浮动,但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专家提醒您,雨水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生
虽然气温开始回暖,但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这个阶段天气变化无常,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春捂”外,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应注意防湿寒,年老体弱者尽量勿用冷水洗脸、洗手。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可以适当进补。
饮食
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运动
雨水过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同时由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雨水节气易引发的疾病:
关节易痛
雨水时节,初雨将下,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腰关节痛较多,要注意保暖。有的年轻女子初春时节为了美丽,早早地就换上了裙装,致使关节疼痛,行走不便,这在门诊上可经常见到。
过敏性疾病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或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甚至加重,此类病人要积极保护自己的身体。患呼吸道疾病的人,雨水节气养生出门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场合去。
心脑血管疾病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更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要避免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出门,即是要出门也要增加衣物御寒,“避风如避箭”这句话,要时刻记在心上。
易患感冒、支气管炎
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尚低,昼夜温差变化大,人们常常不能预测到这种变化,遇到气温回升就减去衣服,而突然气温下降了,衣服还没有加上,这样就会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患,也会使原来的疾病加重,特别是老人、小儿,以及产妇和慢性病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 上一篇: 【海慈医疗集团 医患故事】爱让生命延续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