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逄淑涛工作报告
2011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人民满意公立医院”为主线,充分发挥精神卫生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服务病人的综合功能,向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预防--诊疗--康复服务,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用诚心和爱心打造“心灵港湾”服务品牌。
一、打造精神卫生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体市民心理健康水平。
三级防控为市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精神疾病防治康复服务的专业队伍,完善了青岛市精神疾病的市、区、社区三级防治网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3.5万份。建档的患者可获得定期随访、康复指导、健康查体等服务,有利于病情监控,减少复发,避免肇事肇祸行为,真正惠及患者。
800多场讲座指导市民打开“心结”。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成立近4年来,面向社会公众举办了800多场心理讲座,30多次的大型义诊,接待120多家团体的参观学习。目前已成为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青岛市红十字会心理健康公益讲堂、市南区学生德育基地、青岛市幸福家庭指导中心、青岛市社区心理矫治中心、并与多所院校联合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或心理咨询室,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心理120援助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2011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应急队伍的三级梯队建设。对发生在我市的胶州湾重大交通事故、社区天然气爆炸事故、青岛在台小火车事件游客、青岛海域外籍船只相撞事件落水外籍船员进行了心理干预,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设立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通过电话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在中心网站上开辟了专区,及时为市民进行在线心理咨询。
防艾先行成立首家社区戒毒中心。2010年12月1日,我省首家“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开业,目前已有33人每天接受治疗。用美沙酮替代传统毒品,能降低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性,逐渐脱离毒品,花费也从三四万元减少到3000多元,因吸毒产生的暴力犯罪行为得到控制,同时也降低了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对遏制我市艾滋病蔓延、萎缩毒品市场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立体式便民服务让患者简明舒心就医。
畅通预约挂号省时省心。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了包括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当面预约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服务,便于病人合理安排就诊时间,预约病人接近30%。
多处便民设施打造温馨就医环境。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门诊一楼设立了便民服务处,在门诊二楼设立了休息等待区,免费为病人提供开水、轮椅、担架、推车、餐巾纸和便签等。自筹资金增设了电子叫号系统、电子服务评价系统,保证了就医环境的合理有序。在门诊大厅设置了电子触摸屏,可方便查询惠民措施、收费价格、诊疗项目介绍、专家信息、业务介绍等内容。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编制了《“为您的健康导航”宣传册》、“便民服务条”、健康处方等资料,免费向就诊病人发放,对病人就医、办理门诊大病审核、残疾鉴定等事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深受病人及家属好评。拓展以“心理健康进社区、疾病宣教进病房、康复指导进家庭”为内容的“健康三进”活动,让医疗服务进入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建立了“岗星联动”新模式。开展争创“星级服务窗口”、“服务明星”活动,每月由督导组依据 “卫生局医务人员工作标准”和门诊患者调查问卷、纠纷发生和处理情况(发生纠纷,无论何种原因,一票否决)对中心20个窗口进行督导和检查,量化打分,星级服务窗口实行流动制。通过活动的开展,窗口医务人员人人争做服务明星,每个科室争做星级服务窗口,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倾情推出“亲情关爱工程”。向每一位住院病人家属发放倡议书,倡议每一位家属每月给自己父母陪床一天,陪同父母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康复活动,以实际行动尽孝心。建立了亲情关爱留言簿,家属陪床结束后,在留言簿上留下感受及宝贵意见,医护人员及时汇总并结合病房实际情况进行医疗服务调整。“亲情关爱工程”的推出,在病房内营造出了亲情关怀、爱护和谐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密切了医患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有效地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绿色通道保证急性患者及时安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在接待部分极度狂躁不安的病人时,门诊医生将工作平台前移至门诊大厅,以便第一时间为病人诊治;同时通知住院部医生到门诊大厅做好接病人入院准备。该“绿色通道”实现了门诊接诊与入院办理同步进行,方便了病人就诊,保护了就医环境,广受好评。
“100%回访服务”消除病人后顾之忧。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出院病人的院、科二级随访制度,科室必须在2天内、医院在一周内对出院病人进行回访,回访率达到了100%,让病人对医院医疗、护理、住院设施等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出院病人进行康复指导,消除了病人出院后的后顾之忧。
三、多渠道开展惠民利民服务,解决看病贵看病难。
降低医保自负比例为患者“减压”。精神疾病治疗周期比较长,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很大。为解决患者“住院难、看病贵”的难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市医保中心协商决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按床日付费,包括床位、药物和康复治疗等所有费用在内,每天平均费用仅为160元,患者自负比例由2007年的12.93%下降为2011年的9.5%,降幅达26.5%。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已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拥有此优惠政策的医院,自2008年7月1日实施起,至今已有8000多名患者受益。
办公楼变“馨康楼”缓解老年人住院难。为缓解老年病房床位紧张、患者住院难的问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压缩行政区域,腾出原办公楼,装修后命名为“馨康楼”,成立了老年中心,增加床位120多张,有效缓解了老年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同时开办的 “老年心理课堂” 已连续开课近100课时,讲解老年心理卫生知识,指导老年心理健康方法,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升级软硬件设施,康复中心日趋成熟。2011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投入资金近40万元改造了康复中心,配备了音乐治疗、脑波治疗、团体治疗、健身活动、陶艺制作、书法绘画、舞蹈体操训练、厨艺训练、居家训练、手工制作等全新的治疗项目,使恢复期病人的康复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病人回归社会提供了良好途径,得到病人和家属欢迎。
四、存在问题
由于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基础建设较差,医疗用房紧张,病人治疗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床位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早日完成医院扩建。
在本次活动中,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逄淑涛的讲话条理清晰、深得民心。这一年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三好一满意”创建活动为主线,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尊重与关爱为主题的人文医疗模式得以推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及精神卫生体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心也赢得了事业发展、科技进步、干群和谐等方面的良好局面。相信经过新一年的积极建设和发展,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可以打造成为岛城人民最好的“心灵港湾”。
- 上一篇: 中西医优势结合,个性化惠民服务
- 下一篇: 海慈医疗集团血管外科 “暖腿行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