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今天感觉怎么样?我听说您今早晨五点就起来活动了,要坚持锻炼,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14年军旅生涯,造就了铁一般的习惯。早晨7点多,离医院正式上班还有一个小时,史秀忠却早已来到病房,这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为的是正式上班后他领着科室全体医生查房,能够对科室病房的每一位患者都能够一个全面的了解。史秀忠1969年进入军营成为一名红色战士,14年后作为军医转业到当时的青岛港口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14年的军旅生涯,为他的以后工作、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跟着史主任工作,有一种全身使不完的劲头,特别是每天早晨交接班会议后,听完他的一席讲话,感觉全身热血沸腾,他就像一个教官一样在指导、鼓舞、激励着我们”,内科护士长赵鸿说道。而记者采访他本人时,却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这都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不能有任何闪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必须时刻保持军人的作风。”
视病人为亲人,处处为患者着想。像孙大爷这样慕名前来找史秀忠看病的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是通过患者口口相传后,才找到史主任。不仅如此,史秀忠作为一名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始终把科研教学列为科室的一项重要工作,30多年来先后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全部是他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些文献为呼吸内科和肿瘤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最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史秀忠力所能及的帮助病人减轻负担。例如:医保患者,他总是在节约国家医疗保险资金的同时,把病人的自费负担降到最低。
视同事如家人,职工的事就是他的事。史秀忠作为一个科室主任,科里面20多个医生护士,哪个医生家庭环境怎么样,甚至是父母的身体状况他都了如指掌,科室离退休的老同志,每到过生日时,只要工作允许,他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在内科采访期间,和史秀忠年龄相仿的于爱莉医生告诉记者,和史秀忠一起工作有一种安全感,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史主任总是第一个出来帮忙。前段时间,科室一名医生的母亲因病故去,史主任第一个到达现场,忙前忙后,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科室的主任,更像一个尽孝的孩子。跟着这样的主任干活,怎么能不尽心尽力?科室一名年轻医师道出了心声
。
甘为人梯,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层干部。在采访中,令记者大为吃惊的是,史秀忠作为科室主任,不仅把病人视为亲人,而且培养出了近20名科主任、护士长。内科作为昔日港口医院的老科室,20多年来持续发展,史秀忠自1988年上任以来,严于律已,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医院培养了年轻的科主任、护士长近20名,如今内科职工每每提到这件事,都露出自豪的笑容。也就是说,现在的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多个科室,大多数科室都有内科“血统”。内科也被医院职工尊称为:“母亲河、发祥地” !
红色文化教育,创造内科管理模式。记者想让科室的职工用一句话评价史秀忠这位老主任,可是没有一名职工能一口说出来,他们每人都会讲到其中一点,但是又各不相同,归根结蒂是他们的这位老主任实在是亮点太多,案例太多,故事也太多,他和每一个内科职工都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或者是教育,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帮助……。史秀忠的教育,是得益于红色文化熏陶的教育,所有的职工全部评价他一条,落实上面下达的任务从来不折不扣,SARS、禽流感、H1N1……每一次都是史秀忠带领着内科职工冲在最前面。面对各科室床位满员,医护人员严重紧张,医院在奥运保健、全运会保健、浒苔打捞等关键时刻,抽调医护人员参与保健工作,内科向来是随叫随到,从不讲条件,从不发牢骚,医政部主任卢娜讲道。不仅如此,护士长赵鸿还利用业余时间总结了“史秀忠语录”(附后)
带着对“现在社会还有这样的好医生”的疑问,记者大早晨来到医院采访,没有打任何招呼,却看到了他带领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通过一上午的采访,记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就是个人魅力激发出的集体力量,是史秀忠用他个人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向周围人示范了一条做一名好医生的道路,当医生来不得半点虚假,您对病人三分好,才能换回生命一分报,史秀忠说道。
最后,记者看到了内科护士站墙上的一排“红色印记”,那些全部是内科发展历史的见证,有优秀党支部、优胜管理科室、科为核心管理标杆、跨越杯、红旗团组织……,还有青岛市示范病房的匾牌一并挂在护士长的东墙上,据于爱莉介绍,内科几十年来获得荣誉可以挂满一面墙,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可以挂满一面墙,家属的表扬信也可以挂满一面墙,只是没有足够的空间。
“三四一”服务
“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四立”站立迎接、站立诊治、站立解答、站立送行;
“一微笑”服务全过程中面带微笑。
“十字”服务方针
入院接一接;上床扶一扶;走路搀一搀;发饭端一端;吃饭看一看;
讲话听一听;检查陪一陪;服药帮一帮;出院送一送;回家访一访。
- 上一篇: 阜外医院成功治疗严重风湿性心脏病
- 下一篇: 阜外医院邀您参与心脏保护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