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心情焦虑血糖难平 专家教您如何控糖解压

来源:365健康在线 时间:2022/9/2 18:05:00 点击:-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慢性病,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最新统计成年人患病率为11.2%。2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将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但受经济条件、对疾病认知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异明显。

海慈医疗集团本部内分泌科主任、西院区内分泌科学科负责人李光善介绍,长期服药治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本身带来的身体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01、女性患者抑郁焦虑评分高于男性

据调查,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可能与女性自身的身心特点有关,女性心思相对细腻敏感,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同时,女性在家庭中常承受较重的负担,但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02、31 ~ 45岁年龄段患者焦虑高峰期

31 ~ 45岁年龄段人群正处于事业拼搏期,工作压力大,同时还要承担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无暇休息和放松,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焦虑呈下降趋势, 大于60岁年龄段人群焦虑情绪较少,可能与该年龄段的人大多已退休,未再处于充满激烈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平时可选择的娱乐活动时间和种类较多,心情相对放松等因素有关。

03、有并发症者抑郁、焦虑得分均高于无并发症者

集团本部内分泌科逄雯丽副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质量逐渐下降,使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容易诱发抑郁、焦虑情绪。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长期被忧郁、精神紧张、悲观、痛苦等情绪困扰,会逐渐加重病情,并形成恶性循环,不良心理因素会引起体内一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的病情反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的“无知”状况,使其能自觉地控制饮食,进行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和监测病情,这是长期有效控制病情的基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其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从而避免或减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信心,放松精神

信心是治疗疾病的根本。罹患糖尿病后,患者可能会经历拒绝、愤怒、恐惧、抑郁、接受等心理变化,而接受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与疾病和平共处”,所以,积极主动学习糖尿病治疗的相关技能,如I型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己打胰岛素泵,自己测血糖,在心理上接纳糖尿病,才能够正常应对血糖变化。糖尿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通过控制和干预,可以延缓病程和并发症。

2.合理饮食,规律生活

糖尿病患者不论病情轻重,血糖是否稳定,都要规范治疗,饮食有节,要有规律的运动,即使每天只走步半小时,日日坚持,就会有好的改善。

如果是腿脚不太好、长时间站立都会感到吃力的老人,运动要以上半身和坐卧式运动为主,比如缓慢扩胸、两臂上举、坐姿转腰、勾脚尖等,还可以使用脚踩按摩器,运动的同时,起到按摩保健的作用。

3.关注内心,及时宣泄

倾听自己的内心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在身体不适或者治疗不理想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倾诉出来,不要憋着,不要钻牛角尖,试着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愉悦的事情上。

4.加入群聊,增加社交

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使糖友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体验到较强的社会支持感,降低孤独感和失落感,缓解患病带来的抑郁情绪。

标签:海慈医疗   糖尿病患者   内分泌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