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但今朝的芳草,却少了踏青的脚步;又是一年燕衔泥,但今朝的天空,却少了翩飞的纸鸢。
2022年3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反扑,让青岛按下了暂停键,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次打响。这次的病毒蔓延让家乡人民的生命健康遭受严重的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冲锋在前。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我还小,未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身披战甲保护一方人民,作为一名护士,扶危渡厄是我的责任和担当,我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志愿坚守在防治疫情的最前线,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3月2日晚接到紧急通知,明天执行抗疫任务,地点是青岛市定点医院。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派驻青岛市定点医院的八医队员,我自豪,同时感到肩上的使命非常艰巨,生命重于泰山,这是一场逆行而上的硬仗!
来到定点医院我们很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说句心里话,一线的工作真的很忙很累,不仅要负责隔离病房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还要负责患者的起居饮食、随身及终末消杀等工作。我们穿着严密的防护服,戴着干扰视线的护目镜,戴着影响操作的双层橡胶手套。即便是平时得心应手的常规护理操作也变得笨拙不已。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让我们常常忘了吃饭和喝水,层层的防护,呼吸困难,护目镜上的水汽,不能擦拭。来自不同科室的八医人在这里集结,默契配合工作。花季少女,青春年华,却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不画眉,不抹霜,被防护用品压出的长时间难以褪去的印痕,长时间戴手套被汗水泡皱的双手,却改变不了我们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初心。
刚接管整个病区,我们的工作量大、强度高、精神紧张,每天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穿梭在隔离病房里,对体力和心理都是严峻的挑战。我们没有退缩,没有害怕,勇敢冲在战“疫”一线,接收、引领患者进病房、测体温、量血压、发药……按照工作流程,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患者初到定点医院心里都有恐惧、焦虑,在这里除了帮助他们治疗疾病,解决生活所需的同时,我们还耐心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大家相信医患携手共进,一定能战胜共同的“敌人”。
穿梭在病房里,听到患者对我说声“谢谢,辛苦了……”我全身充满了干劲。患者的配合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记得有一日,我进舱给患者采血,有一位13岁上初中的小患者问我:“姐姐,离我这么近,你不怕吗?”“当然怕啊,我也有家人、孩子,可当我穿上大白的时候我就不怕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想让你康复,你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人不对吗?你要知道,她们都在等你回去,无论发生什么,亲人们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后来的交谈中,她告诉我自己确实很压抑,我给了她很多鼓励,讲了很多道理。留了病区的电话和微信,告诉她上班的时候我会来看她,有什么需求可以在病区微信群留言,上班的同事都会及时帮她解决。慢慢地她心态越来越好,在病房里给我们写了感谢语,画了我们穿大白工作的样子,把画纸贴在窗户上让我们看,有信心与我们一同抗击“新冠”。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很开心,也很欣慰。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平凡却也不平凡。平凡的是,每天要给患者测量体温、血压、发药、抽血、送检查包、送饭等。不平凡的是,这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引起感染的高风险。但我知道,在这里只有我们是患者唯一能够信任和依赖的人。在治疗护理的间隙,一声问候,一个眼神,一次抚慰,就可以为彼此带来莫大的力量。“46床老奶奶是盲人,虽有家属在房间照顾,但是很容易摔倒,我们要加强巡视;30床的婆婆,年纪比较大,基础疾病多,我们要做好病情观察……”这都是我们平常工作中的细细念。
在这里上班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一群可爱的人做着可敬的事。摘下口罩露出满脸又红又痒的湿疹、被N95口罩压下的鼻梁上的压痕、推着大白消毒机艰难而严谨的进行消杀工作、护目镜被雾化看不清楚却依然认真地工作、两层手套导致触感很差却能为患者穿刺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被汗水湿透了厚重的防护服和刷手衣,病区里患者感激的眼神,孩子们精心绘制的漫画、书写的感谢信、制作的暖人视频,还有院领导的关心、同事的问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慰问!
我在一线抗疫,你在后方支持。工作之余,家人也让我牵挂。公公爸的病情有没有恶化?靶向药、降压药还够吗?免疫治疗定期打上了吗?宝宝在家乖不乖?这些日子里,爸爸妈妈还有老公知道我工作的特殊性,不敢主动跟我视频联系,但是我心里知道,他们生怕错过我的电话。偶尔接通的视频通话里,他们总是让我多看看孩子,跟孩子多聊聊。每当我问起他们时,他们总是说一切都好,叫我不要担心,安心工作。
一次休班时,朋友打来问候电话,问了我一个问题,这次疫情结束你最想见的人是谁?我说:“没想那么多,每天都很累,现在唯一想的只有疫情早点结束,愿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疫情终于过去,和“新冠”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每一步经历都刻骨铭心。从一个初雏成形的科室到一个默契配合的作战团队,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医护密切合作,护患良好沟通等等,让我们完美收官并完胜这场战役。作为一名护士,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