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医心向党 医心为民】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好医生|心理科曾波涛:初心不改 奉献无悔

来源:365健康在线 时间:2021/9/1 16:49:00 点击:-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曾波涛是一名不辱使命的好医生。13年来,他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心理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干一行 爱一行 无怨无悔

曾波涛1980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的一个农村里,从小生活在乡下的他看到乡村医疗资源非常薄弱,很多人没有得到有效的医治而发展为重性疾病,从而萌发了学医治病的念头。2004年,曾波涛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知识而报考了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专业。2007年,抱着为岛城人民服务的想法通过招考,来到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一干就是13年。

毕业前,他从来没有考虑精神卫生工作的难度。13年来,他深深体会到了这个行业的酸甜苦辣,也从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新人成长为今天的老兵。回想这13年的工作生涯,苦也受过,汗也流过,委屈过,无助过,但是,他从来没有退缩,没有犹豫,为患者祛除病痛的心从未改变。13年来,他乐观积极地对待工作,用真心、诚心、爱心,奉献着自己,磨练着自己。13年来,在精神卫生中心这个大家庭里,他无怨无悔,真诚奉献,努力做事,踏实做人,把自己的一腔激情和热血挥洒在精神卫生临床工作中。

用耐心细心对待工作中的困难

工作中,作为科室副主任,曾波涛除了平日的诊疗工作,还负责部分管理工作,负责的工作较多,时间对自己就很苛刻。但他坚持每天都将这一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写在笔记本上,一项一项落实,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完成。在他负责的科研方面,国家级和省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一项。

中心每名医生都要管理一组精神病患者。在管床过程中,曾波涛与同事一起,利用一早一晚或者是中午的时间对组内的患者进行摸底,知晓每位患者的情况。曾波涛认为,累点不算什么,把科室患者情况整理清楚,确保医疗安全,保证治疗效果才是最终目的。而曾波涛本人也在这些调查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很多的具体问题也在调查中得到解决。

用真心诚心爱心赢得真情和理解

刚来到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时,许多人不理解,很多人都问为什么选择到精神病院工作,曾波涛总是微微一笑。曾经有一位焦虑症的患者,常年吃药,不管到哪里都要在包里带着药,公司开会也带着抗焦虑药,害怕自己发作。在心理咨询门诊经过曾波涛的耐心引导,患者的焦虑有很大的缓解。为了表示感谢,这位青年人给曾波涛送来一箱水果,并坚持让曾波涛收下,“曾大夫,这箱水果虽然价值不高,但它包含着我对你们的信任和认同,请您一定收下。”这让曾波涛感到很欣慰。现在他走在病房里,碰见患者都会主动地和曾波涛打招呼,这让他的心里暖暖的。这也就是他选择精神科并坚持下去的理由。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曾波涛所在的焦虑抑郁诊疗工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工作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13年的工作中,曾波涛认识到,精神卫生工作需要的就是铺下身子,踏实工作,要做到手勤、嘴勤、腿勤、脑勤、心诚,处处把患者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再难的工作也会做好。很多省内外城市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总是毫无保留,倾尽所有,为这些患者解除内心的痛苦。为了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患者能够看上病,曾波涛常常下午门诊坐到晚上六点才能下班,晚上很晚才回到家中。随着做医生的时间越来越长,面对的患者越来越多,人民大众对精神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愈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沉重,常常跟同事们一起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不断提升自己和科室团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博士毕业后,曾波涛将所学的精神医学技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岛城人民,并带头将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应用于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精神病前驱期研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复发风险。此外,曾波涛还积极使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技术和心理动力学技术相结合,在心理咨询门诊中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在繁忙的工作期间,曾波涛还承担着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带教工作,以及部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曾波涛精辟的教学理论,良好的教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不断提高临床水平的同时,曾波涛还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AMA Psychiatry》(IF=16.463),《Schizophrenia Research》(IF=4.453)等知名杂志,主持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

曾波涛将继续保持对精神科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在未来的从医路上,用智慧和才干去完成新的时代赋予医生的神圣职责,用医学知识捍卫人民的身心健康。

标签: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