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利胆合剂是消石利胆合剂的姊妹药,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两药的主治异同,两药均可以清利肝胆湿热,组成药味上看也是大同小异,但就是仅仅几味药的加减和用量上的改变,使两种合剂的主治有所偏重。
舒肝利胆合剂由柴胡、大黄、大青叶、金钱草、茵陈、黄芩、枳实等组成。
本合剂是由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化裁而成,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清热退黄之效,也有通腑排石之功。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等,对应西医急、慢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胆道结石等疾病。
柴胡
为少阳专药,气质轻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柴胡,《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滇南本草》:“柴胡,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柴胡轻清升散,黄芩苦寒,均善入少阳胆经,二药合用,升阳达表,退热和解,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热。配以忍冬藤、大青叶等,加强胆囊炎患者病发外感寒邪之少阳证的治疗。《药品化义》:“柴胡,……凡三焦胆热,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大青叶,味苦气寒,为清热解毒之上品,《食鉴本草》:“泻肝火,解中,下焦风热。”《本经逢原》:“泻肝胆之实火。”药理实验证明:柴胡具解热、抗炎、抑制肝脏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酮酸氨基转氨酶升高的作用;黄芩中含黄芩苷元等成分可抑制痢疾杆菌等细菌,还有保肝、利胆、降血脂的作用。
大黄
味苦,性寒,长于泻热攻积。《医学启源》:“其性走而不守。《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胆囊炎患者素有胁下满或痞满,便秘,苔黄,脉弦,是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之象,大黄攻积导滞,长于下胃肠结热之有形积滞;枳实下气消痞,功专泄胃肠结气之无形气痞。故大黄配枳实,二者伍用,共奏泻热除积、利气消痞之功效。如《医方集解》云:“去寮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大黄配伍黄芩,大黄清热泻火解毒;黄芩清热燥湿。二者相伍,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对湿热黄疸效果颇佳。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中大黄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胰消化液的分泌。
茵陈
为茵陈蒿汤之君药,味苦而微寒,其气清香,入脾、胃、肝、胆经,专攻清热退黄,为黄疸之主药。《本草正义》曰:“茵陈,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胆、酒胆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清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故用本品,清热利湿退黄,湿热去,诸症自除。药理研究证实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促进人体胆囊收缩的作用。
金钱草
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胆之功,为治胆之要药,能清泄湿热而无伤阴之弊,既能促进胆汁分泌,又能减轻胆汁淤滞。药理研究证明,有良好的溶石排石利胆功效。金钱草、大黄并用,清利湿热,利胆泄阳明实热更佳,并防邪热入腑成实,以保腑之通顺;金钱草中含酚性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使泥沙样胆管结石易于排出,胆管阻塞和疼痛减轻,还能抑菌和抗炎。
以上诸药再佐以川楝子、木香等,行气止痛,消腹胀,又可引药直入肝经,诸药相辅相成,共奏清热、泻火、除湿、退黄之功效,达舒肝利胆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肪的摄入,高蛋白饮食等),胆囊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当今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现代医学中胆囊炎是指胆囊壁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根据疾病发病急缓和发病经过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约95%以上的患者有胆囊结石,称胆结石性胆囊炎,5%的病人无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
急性胆囊炎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术治疗,包括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慢性胆囊炎治疗,若不伴息肉、结石者,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等非手术疗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往往迁延多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药物,临床上保守治疗时只能对症处理,而外科手术治疗则有很多并发症,因此尚不能广泛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与常规西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相比,在治愈率、总有效率、疼痛积分和缩短住院时间方面都存在优势。
传统中医药学中虽无胆囊炎此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根据临床特点,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中医病名为“胁痛”;慢性胆囊炎右上腹胀满或隐痛,伴见恶心、腹胀等表现,中医病名为“胆胀”。
病理病机方面,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胆囊炎发病的主要诱因。病位在胆腑,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主要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和,不荣则痛。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发病多为实证。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发为虚证。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清利湿热,疏肝理气,舒肝利胆等治则治法为主,但由于中医药传承的特殊性及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等特点,使得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得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
总结,临床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时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治疗胆囊炎方面各有长短,胆囊炎治疗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病情发病急缓,若急性胆囊炎并且发展迅速,临床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可发展为胆囊坏疽性或化脓性,该类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术后用中医药进行调理,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等。慢性以及可控的急性胆囊炎,首选中医药治疗,我院舒肝利胆合剂疗效确切可靠,且副作用较小,适合临床大力推广。
预防
预防胆囊炎,主要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方面着手,包括饮食、感染、精神心理等。饮食习惯,避免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和酗酒等,避免疼痛、焦虑和恐惧因素的影响。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1.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胆囊炎最好的方法。
2.均衡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3.保证食物中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有助于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发生。
4.讲究卫生,避免生食蔬菜瓜果等,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5.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劳动。
注意
舒肝利胆合剂中苦寒之药较多,脾胃虚弱的人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服用,避免发生伤胃败脾的不良反应。
- 上一篇: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快讯 | 岷青牵手促协作 情注杏林写春秋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