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75°,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升高,盛夏的大幕开启。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878.jpg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此时的江南已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天,北方虽会更干燥些,但雨量湿度也是全年极高的。芒种时节,我们该如何把握气候特点来保养自己的健康呢?今天小编特邀请到青岛六医药剂科中药师吴绍康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祛湿健脾,冬病夏治
进入仲夏,雨量较多,天地之间湿气较重,人体也是一样。湿气最先容易伤及脾胃,在身体上可以表现为中气不足、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气短乏力等症状。《黄帝内经》中有“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两髀”就是大腿内侧与小腹交接处的腹股沟部位。时常拍打两髀部位,能帮助身体驱散脾脏的病邪之气,调节脾胃,运化水湿。(具体方法为:直立,用双手轻轻拍打大腿内侧与小腹交接处的腹股沟部位,直到两髀微微发热。每天拍打两次,每次三分钟。)
在传统中医看来,“寒”、“湿”是互为影响的。所谓“寒”,不仅指的是温度高低,还代表了一种停滞的状态,即一切功能的减退都可以看做是寒的表现。 而寒又以湿为载体,二者狼狈为奸,所以芒种时节调理身体要以排寒祛湿为主。夏季天地间阳气充足,外部环境的温度较高,人体阳气生发的力量最大,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恢复身体的机能,提高身体排除垃圾的力量,将寒湿等病邪之气赶出体外。例如鼻炎,湿疹,脚气等疾病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抓紧治疗,效果要比其他季节更好一些。
二、防热补水,不忘温里
芒种后,气温逐渐走高,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加之水分消耗较多,多种微量元素也随汗水排出体外。此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同时注意多补充水分,保持代谢良好,弥补机体需求。
另一方面,夏天在八卦中对应的是“离卦”,所谓“离中虚,坎中满”这句口诀,放到中医上来说,就是指夏天人体处于内里空虚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气血外越,身体里参与消化吸收的气血相对就会空虚。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脾胃虚寒的人,到了夏天天气一热就感觉没有食欲,吃不下饭,有的人吃点凉的东西还容易拉肚子。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不能贪食寒凉,以防寒凉伤了胃气,尽量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针对夏天很多人没有食欲的情况,可以针对情况考虑应用“外台茯苓饮”、“附子理中汤”等。
三、适量运动,每天午休
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芒种到夏至,虽还不到最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但此时气温也已升高,尤其是正午时分。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小憩一会儿,可助身体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相反地,“汗为心之液”,午时运动流汗最易伤心。对于爱运动的人,建议在气温较为凉爽的早晨或者傍晚适当运动。可在公园、森林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如果夏季因为出汗较多,又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津液流失而血不养心,出现心慌、胸闷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小建中汤”化裁。
四、驱蚊防虫,避免传染
芒种前后,蚊子开始明显增多,蚊虫叮咬是造成人们患多种传染病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悬挂蚊帐、佩戴香囊、或者在室内摆放一两盆盛开的茉莉花、米兰等,来起到有效的驱蚊防虫作用。
若想自制辟瘟驱蚊香囊,可以选用中药藿香、佩兰、石菖蒲、丁香、山奈、白芷、艾叶、肉桂等适量,混合磨中粉,无纺布包装,每包60克,外套香囊带即可。注意:孕妇及婴幼儿禁用。
芒种至,盛夏始,排寒祛湿正当时!
- 上一篇: 【青岛六医】榜样在身边——中西医结合科:衣晓琳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