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正月建寅,则第五个月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端午节的“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
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提醒,农历五月又称“毒月” 这一个月易泛滥疾病,有颇多禁忌。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吃冷饮、流大汗、房事......再加上端午时节,雨季渐渐到来,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之邪较盛,我们的身体难免会受到侵扰,出现人体代谢受阻、气血欠畅、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情况。这时,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
当前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在欢度端午佳节的同时也要注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强健体魄。
为此,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有如下建议:
一、饮食节制、健脾祛湿
粽子是端午佳节的特色食物,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粽子现在是多种多样,但其主料是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但糯米所含淀粉在肠道中难以消化水解;同时粽子不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高,所以有肠胃消化疾病、糖尿病、体重过重、或其它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群尽量少吃,老人、小孩或病人也宜慎用。
端午时节湿热较重,人往往觉得身体沉重、疲劳,可以适当的吃些红豆薏米粥、冬瓜汤、丝瓜汤等,都有很好的功效。从中医角度来讲,赤小豆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利尿通淋、通经下乳的功效。适量食用赤小豆,可以有效的缓解因湿热淤积,而导致的口舌生疮、水肿的症状。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二者搭配是健脾祛湿的经典食疗方。
总的来说,端午时节饮食宜清淡以养脾胃,祛湿邪。
二、避毒祛邪、防虫防晒
天气炎热,草木茂盛,各种蚊虫病菌随之滋生,容易引起人体皮肤的各种不适。可以用佩戴中药香囊、涂雄黄酒、艾叶熏洗等传统方法驱邪辟秽。端午佳节香囊佩戴既是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防病保健方法。江南地区有喝雄黄酒、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写王的习俗,雄黄性温,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但是要注意雄黄有毒性,切勿胡乱内服。端午时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中医认为,艾叶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改善肺功能等功效。艾草的香味可以祛除毒物,另外我们可以给小孩进行汤浴(用艾叶、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等药物煎煮后洗澡),佩戴中药香囊,可以达到驱除蚊虫的作用。
端午时节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回归线,日照时间长,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防止晒伤。
三、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端午时节日长夜短,因此我们可以晚睡早起,能够使人头脑更清醒,精神更旺盛。
端午时节天气逐渐炎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除了药物、食疗及保持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健步走能够很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中午困乏时可以午休半个小时左右,静心冥想也是很好的。最主要的是天气闷热,要注意心绪的调整,养心安神。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享受生活,海慈医疗集团祝大家端午安康!
通讯员:李均雁
- 上一篇: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我们的节日|端午送香囊 浓情寄安康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