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到1986年,张孝骞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将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待患如母。治病救人是张孝骞一生所好,在65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挽救过无数重危病人的生命,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同时,病人是他学习的来源,每当接触一位病人,他就能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他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成文,日积月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学习的有效依据,堪称医学宝库。在医学发展的长途中,张孝骞就像是一名领路人,带领大家共创医学辉煌,与人携手共进,推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作为我国著名的医学临床专家,张孝骞十分重视临床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即使肩负着很重的医学行政工作也不脱离临床工作,事必躬亲。他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对各种疾病的诊治都很精通,即使是罕见的病症也能很迅速的做出诊断。据说,一名患低磷血症且有骨软化症的病人,各处求医都未能查出病因,后经张教授检查发现其腹股沟有一肿块,很快就指出了病症的关键之处。
作为医者,张孝骞一生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当业余时间时,他都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图书馆,沉浸在医学的书海里。几十年间,他始终要求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年近古稀时仍孜孜不倦。与此同时,张孝骞还十分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究,他紧跟医学发展步伐,将每一个病例都看作是一个研究课题,并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在此基础上,张孝骞为我国医学事业翻开了一页又一页新篇章。
张孝骞,旷世奇才,一代名医,功勋卓著,而他的精神品质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在医学领域手握公平秤,以身作则,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偏一丝一毫。1979年夏季的一天,张孝骞突然对内科的同事提出去上海休息一段时间,大家感到奇怪,张孝骞在内科工作了几十年,从没有主动休息过。后来,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在当年报考医院内科的研究生中,有一个叫张振新的学生,是张孝骞的孙子。张孝骞怕留在这里会给阅卷、录取工作带来不便,因而刻意回避。
1985年,积劳成疾的张孝骞被确诊为肺癌。1986年10月,张孝骞的病情再次恶化,病魔削弱了他的精力,但他一颗忠于医疗事业的心依旧跳动不息。为了争取时间,他将卡片和稿纸带进病房,这些东西陪伴着他度过了9个多月的痛苦时光。1987年8月8日,病重的张孝骞告别亲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孝骞先生的一生犹如一本巨著,为我国广大医务者树立了一个崇高形象。虽然张老与世长辞,但他那份坚守自持,一生追随医学,待患似母,诲人不倦的精神,将会永远留存,传颂千秋。
- 上一篇: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功举行糖尿病日联谊活动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