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平度市人民医院:【听·健康】不懂“春捂秋冻”,都不好意思过冬了

来源:365健康在线 时间:2019/11/5 16:37:00 点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意思是暑去秋来

不要过早添加衣服

冻一冻可以让身体

适应寒冷的天气……

随着秋冬的到来,气温下降,万物沉寂,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倒让人疑惑:“秋冻”到底该怎么冻??今天,来聊聊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谓“秋冻”,其实就是防寒锻炼。您理解对了吗?秋是夏与冬的过渡期(一般农历八、九月份),“秋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还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特别是在古代,没有保暖的羽绒服,更没有四季如春的空调,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通过少穿衣服来适应环境温度,以便在更冷的冬天好受一些……同样,如果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但少穿点衣服的作用很有限,因此,秋冻也有讲究,少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秋冻”的讲究儿

“秋冻”并不是人人适合,就算能抗“冻”也应该有度,要讲究科学!

1.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很大。南方秋凉来得迟,早晚温差不大,甚至入冬也不是特别寒冷,因此可以延长“秋冻”的时间,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

而北方却说冷就冷,昼夜温差大,千万别盲目去“冻”。晚秋时,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变化快,身体遇冷的调节能力开始下降,如果还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要随时增加衣服,以身体不觉得冷为宜。

2.以下5类人群不宜“秋冻”

1.呼吸道疾病者

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加重病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病史的朋友,不宜“秋冻”。

2.心脑血管疾病者

心脑血管疾病者,温差大,血管收缩,加重负担,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3.慢性胃病者

秋天,和胃病也有关?答案是肯定的。秋冬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胃病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

4.关节炎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朋友,常有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有肿胀,行走不便。因此,从秋季开始,关节炎者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加重了。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血管痉挛。当糖友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最担心的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最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医生提醒:老年人和小孩抵抗力差,不可“秋冻”。就算体格健康的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要在日照温度15℃-20℃时,可适当减少穿衣,真正到了初冬时,还是要做好保暖工作,不可盲目“秋冻”。

3.切记4 部位“冻不得”

脚部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所以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寒则全身寒。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入秋后,应注意脚部保暖。

腹部

腹部保暖至关重要,特别是肚脐周围。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

肩部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头痛,头晕,头重脚轻,乏力,脑血管病症就会随之而出。

标签:“春捂秋冻”   不好意思   过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