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女士因皮肤上出现带有鳞屑的红斑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银屑病,给予药物治疗,服药一个月之后她感到全身乏力、厌食、上腹部胀满,还伴有右上腹疼痛、小便颜色发黄,化验肝功明显异常。王女士来到青岛六医就诊,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肝病六科苟卫主任诊断王女士为药物性肝损伤。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顾名思义就是药物或者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伤。由于新药品种的逐年增加和药物的滥用,药物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是不是所有药物都能引起肝损伤呢?
肝脏是药物转化和代谢的“解毒工厂”,是人体内进行合成、代谢、分解、解毒工作的重要器官,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才排出体外,有些药物还要经过肝脏的分解有效成分才能发挥,更有一些药物经过肝脏分解反而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人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如果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服药,不能做到合理的剂量、适应症、疗程和搭配等,药物进入人体后首当其冲受到毒副作用损害的必然是肝脏。有不少患者认为服用的药物越多越好,这样才有安全感。这种不恰当的用药不但不安全,还会加重病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不宜过多过杂地使用。但是也有少部分药物主要是通过肾脏代谢的,对肝脏影响相对较小。
一般都有哪些临床常见药物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呢?
有六类药物如果服用不合理最容易损伤肝脏引发“药物性肝损伤”,包括抗结核药、降血脂药、抗生素、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等。
药物性肝病的分类
按病程特征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急性药物性肝病(肝脏炎症在6月内消退)及慢性药物性肝病(大于 6月或再次肝损伤)。
急性药物性肝病按照临床表现特征,又分为肝细胞性药物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药物性肝病及混合性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表现可以从没有临床症状到出现皮疹、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粘膜黄染、尿黄等严重不适临床症状。简单来说就是部分病人并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而就医,而部分病人也可以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胆汁淤积、脂肪肝等。
苟卫主任提醒广大市民,服药时应该注意,每个人的具体病情、病因都不一样,有病了应该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并按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或不规则用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仔细观察原有病症有无变化,是否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厌食、肝肿大、肝区痛、黄疸、皮疹、发热、畏寒、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等症状。如果因为用药已经发生肝损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尽快就诊,把近期用药史告诉医生,以便确定病因。
- 上一篇: 平度市人民医院:【名医面对面】知名专家来平医坐诊,专家号您约了吗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