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多变,天气经常忽冷忽热,且昼夜温差大,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稍不注意,感冒、咳嗽、失眠等病症就找上门来,让您头疼不已,备受煎熬,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那么秋季该如何保养身体,又有哪些中医外治方法能治病强身少生病呢?下面中医科张旸旸主任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养生要求
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升阳降的变化,其原则是补充阴精,促进阳气的收敛下降。主要体现为:
养阴润燥
中医学认为,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下沉,以肃降为主。空气中蒸腾的水气减少,而变得干燥,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功能必受影响,因为肺外合皮毛,下连大肠,所以,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畅达情志
中医学认为悲或忧的情绪表现与肺最密切相关,而秋季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气氛,加上肺与秋天相应,所以秋季易使人多愁善感,以致于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诱发或加重。而情绪的悲愁又易引起气机不畅,郁结不舒,进而又会引起各种其他生理疾病。所以秋天要注意情绪的舒畅,以避免负面情绪的困扰。
秋季饮食原则
注意补充水分
有意识地补充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议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损伤人体的阴津。
少辛增酸
中医学认为,肺属金,肝属木,肺气盛于秋季,容易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以抑制甚至损伤肝的功能,故在饮食上要“少辛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抑制。另外,酸味收涩滋润,有助于肺的肃降。
秋季艾灸
秋季天气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下降的趋势,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的目的,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寒气。
身体调理类
肺俞穴
调节呼吸系统
肺俞穴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艾灸该穴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具有一定功效。如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症。
丰隆穴
健脾祛湿
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另外,艾灸谷穴艾、足三里、解溪穴等也都有祛湿的功效。
中脘穴
调节肠胃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等。
体质改善类
足三里
改善机体免疫力
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一直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中医认为,人体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艾灸该穴位,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增强抗病能力。
女性艾灸足三里则面色红润,常保年轻;男人艾灸足三里,则筋骨强壮,精力充沛。
关元穴
调节内分泌、治痛经
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常艾灸关元穴,可起到治痛经、补肾虚、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恢复放松类
合谷穴
镇静止痛、治感冒
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艾灸合谷穴,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
膻中穴
活血通络
膻中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艾灸膻中穴,可以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调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等症。
艾灸的作用很多,但由于个人使用方法及艾灸的穴位不同,同时加上每个人体质的区别,在效果上也会存在差异。
艾灸期间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饭后不宜艾灸,建议2—3个小时后进行,注意保暖;
② 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③ 艾灸过程中可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④ 艾灸完,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故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宜用冷水洗手洗脸,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⑤ 艾灸后,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多休息。
艾灸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烧、牙痛、耳鸣、流鼻血、咽喉发干发痒,有的女性则会出现月经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的,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可以减慢艾灸的频率,隔日施灸,直到症状减轻后,改为保健灸。
- 上一篇: 平度市人民医院:【名医面对面】9月28日的专家号您约了吗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