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进入三月,早晚的风虽然还是有些寒冷,但一到中午,就阳光明媚了。和风暖阳吹皱了河面,吹软了柳枝,也吹醒了熬过一冬的蛰虫。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到来了。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万物生发、蛰虫出洞的春天正式来到了。
万物生发,百病丛生
春天到来了,气温却不稳定。“乍暖还寒”的温度让人措手不及,厚薄衣物的穿脱总跟不上温度的变化。老年人还是遵循着“春捂秋冻”的原则,所以时常就能见到被祖父母捂得严严实实的小豆丁们,满脸是汗地跑来跑去;可是穿着丝袜、靓丽裙装的美女们也不在少数。再看医院门诊,发热、流涕、咳嗽、喘憋、关节疼痛的患者还真是不少。
惊蛰时节,在万物生发的同时,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再加上春季以风为主气,风挟毒邪侵袭肺卫、肌表、关节,而见各种鼻咽不适、咳嗽、喘憋等肺系疾病,皮肤瘙痒、干燥、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以及关节冷痛、活动受限等骨科疾病均有多发;还有流感、流脑、水痘等传染性疾病也很常见。
春季在脏为肝,所以各种情志类疾病、肝系疾病也为高发。
天人相应,如何利用好惊蛰时节的气候特点而养生?中医传统疗法在此时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该时节可选用艾灸、针刺、推拿、平衡火罐、中药茶饮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来健脾调肝,促使身体阴阳调和,顺应自然运气的变化而养生。
艾灸: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经络穴位,以膀胱经、脾经、督脉为主,能激发、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等功效,适用于疲倦乏力、体虚易感、颈肩僵硬不适、食欲不良等亚健康人群及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溏泄等阳虚体质。
针刺:根据辨体辩证在膀胱经、胃经、脾经、肾经、肝经组合取穴,可以调和阴阳、养肝健脾,适用于情绪不畅、睡眠不良、偏头痛、胃脘不适等亚健康人群及乳房胀痛、咽部异物感等气郁体质。
推拿:油推膀胱经和带脉的手法,调理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俞穴及约束十二经的带脉,可调理脏腑功能、调脂塑身,适用于春季养生保健及体重管理。
平衡火罐:在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俞穴及辨证所取穴位,实施闪罐、走罐、留罐等多种手法,可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适用于颈肩僵硬不适、疲倦乏力等亚健康人群及低头族、久坐办公桌人群的保健调理。
中药养生茶饮:根据春季养生需要特选优质药材配制的养生茶饮,可有养颜强身、培补元气、健脾消脂、清热利咽等不同功效,组方小巧,清新爽口,可根据体质辨证灵活组方,亦是春季养生的特别推荐。
少酸增甘防“变脸”
惊蛰时节,应该注意点什么,才能平稳度过这“喜欢变脸”的季节呢?
继续防寒保暖。
惊蛰时的温度并不稳定,在阳光能够照射的地方可能会觉得很暖和,但是到了背阴处,仍能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在有风的日子,寒冷的感觉会更加明显。所以,此时穿衣就要注意跟随气温的变化增减,同时注意挡风防寒。
尤其要注意踝部、膝部、脐部、颈部的保暖。因为这几个部位的肌肉、脂肪组织较为薄弱,对关节及内脏的保护能力不足,更容易感受风寒,造成局部的疼痛甚至是全身症状。但是在气温高又无风的日子里,喜欢给孩子捂着的家长也要注意给孩子减少衣物,以防止出汗后再受邪而感冒。
少酸增甘养肝。
惊蛰之后肝阳生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调养就要注意,既要帮助人体顺应阳气升发,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像草木一样调达而生机盎然,也要注意避免肝阳生发太过而出现焦虑、易怒、眩晕、目赤肿痛、血压增高等情况。所以,饮食就应“少酸增甘”“以养肝气”。
食酸过多可使肝阳独亢,会影响到脾的功能,从而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酸甘化阴”“甘能缓急”,适量多吃甜食,对脾胃具有很好的调养效果,可以化生阴血,缓和易怒的情绪,从而防止肝阳独亢。
- 上一篇: 青岛市中心血站:雷锋月系列活动——学雷锋 见行动 无偿献血暖蓝城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