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朋友之间有事没事交流一下感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随着微信对我们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入,微信也成了我们每天焦虑的来源,我们对微信越依赖就变得越焦虑。
发朋友圈后没留言,感觉特闹心
对朋友圈的互动特别关注的人,往往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拥有重要地位,能够获得众人的关注。这是一种正常的基本的心理需求,但过分关注社交软件中的互动,可能代表在现实中受到的关注不够或者被漠视。
还有一些人发出某些消息,是希望特定的几个人或某个人看到并回应,这也表明发消息者心里很看重这些人,而在现实中渴望这些人关爱、关注的愿望,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发出的语音信息总要再听一遍
大部分人是否重听语音消息,往往与说话的对象有关。对于比较重视的人,或者所说的内容比较重要时,会重听消息,确认内容是否有误,自己这样说是否妥当,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但如果不分对象每一条都重听,则说明存在焦虑情绪,有不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很害怕自己出错或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听自己的声音可能还有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效果,类似于自言自语,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安全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这类人可以适当增强自信,对外在评价不要过于敏感。
群聊的时候害怕做话题“终结者”
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忽然一个人说完后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都会令人产生难以掩饰的尴尬。这种沉默时的尴尬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对此过分焦虑。
一段对话总有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参与者比较多的群聊,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接话,反而容易造成无人接话的情景。当对话结束时,自己不要过分担心是不是说错了话,甚至因此产生焦虑。正常看待沉默即可。
一会儿不看微信,感觉错过了上亿信息
从现实角度来说,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同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减少。社交软件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不见面就能沟通。
但与此同时,社交软件这么火爆,恰恰说明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够,人们太过于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建议微信可以设定节点回复,无关紧要但又经常信息轰炸的微信群设置静音,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低头”中,也要抬起头来,增加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切实地增进情感,别让网络沟通完全替代现实。
微信焦虑症的成因
是什么导致了微信焦虑症?一切,都要从人的需要说起!
Maslow提出的层级需求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及尊重的需求是个体很重要的需求。而人际疏远的社会现实则使得个体的这些需求难以全都满足,在内心产生了强大内驱力,从而促使其转向微信等网络媒介来间接获得满足。
从这个层面来说,微信依赖又叫做交流成瘾,既是个体无意识需求的特殊渠道表达,又是当需求被压抑、忽略或转移时获得的病态满足。
除了这层心理需求之外,还有一些生理的因素:
✤在生理上,个体长时间刷微信和朋友圈会使其大脑中的多巴胺比例升高,产生快感,从而让渴望感增多。
✤在心理上,微信使用能让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兴奋感,而停用微信则给个体带来痛苦和焦躁,这很容易促使普通使用微信转变为微信依赖。
微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它,而不应让它成为最大的“噪音”来源,反受其害。虽说交往、归属及尊重是人很重要的需求,但是一旦太过关注人际交往,往往就会忽视自己,不自觉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依赖之中。我们需要让自己真正内心强大。建议休息时间多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增进情感。闲暇时多看看书,加强户外锻炼,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 上一篇: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炫富摔”花样各异,但医生说对待健康,我们“摔不起”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