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是一个高中的学生,性格很活泼开朗,经常约着同学和朋友一起出游。恰逢暑假去黄岛玩,经过海底隧道时,小美听朋友说,有人经过海底隧道时会觉得胸闷心慌,感觉很害怕,询问小美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小美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过了一会,车子可能快到海底隧道的中部地带了,小美毫无缘由的觉得紧张起来,自觉不自觉的有点胸闷,心跳快,下意识的用手摸摸胸口,竟然胸闷的更厉害了。并向同学寻求帮助“我怎么有点胸闷,喘不动气。”同学一听也很紧张,赶紧让小美深呼吸,在朋友的指导下,小美经过几次深呼吸后,情绪逐渐稳定一些,胸闷也有减轻,当车子开出海底隧道时,小美的胸闷感觉就基本没有了。当天,小美一点玩的心思也没有,第二天自己赶紧到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一点异常结果也没有,医生也说没问题,说可能是偶尔的不舒服,不用放在心上。但小美自己心中暗自嘀咕,我都那么难受了,怎么能没有异常呢?没隔几天,小美坐车路上,遇到大堵车,快迟同学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但车子迟迟挪动不起来,焦急的不得了。毫无预兆的,胸闷心慌感再次出现了,还是像上一次一样,胸闷,喘不动气,心跳快,心脏好像要跳出来,感觉自己是不是快要憋死了,这种感觉太可怕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疑问,犹如一个黑洞,在小美的心底扎下种子。而那些症状,也时不时的光顾,对她的心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小美来到了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就诊。经过医生根据小美的表现,得出为“惊恐发作”。
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姜桂兰主任介绍到,惊恐障碍症的发生与心理和精神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如果长期内处于多方面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会造成心理的防线降低,这样就会导致在各种负面的情绪积压过多,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就会彻底的对身边的环境或者事物产生惊悚、恐惧、畏惧等多方面的情绪,从而造成惊恐障碍,这样对心理的建设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情况。另外,惊恐障碍的发生和日常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可能会出现突发性的事故、事件等会给朋友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刺激到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另外,生活脚步的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人们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中,这样也是对情绪造成很坏的影响的;以及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等这些方面都是惊恐障碍症的诱因。
惊恐障碍具有以下
几个临床主要特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特定环境,发作不可预测。
(2)发作时情绪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并有濒死感等。身体上有许多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头晕、心慌、过度换气、胸闷、窒息感、眩晕感、震颤、手脚麻木、手抖、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胃肠道不适、步态漂浮感、喉头堵塞窒息感等。也可有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等体验。患者对以上的感受,继发出现担心摔倒、担心出现死亡后果、担心精神失控与精神错乱等思想。继发的负面思想会加重惊恐障碍发作,把疾病推向高峰。
(3)发作间期无其他症状,心身与社会生活工作基本正常。因惊恐障碍发作时,患者十分难受与恐惧,又无法摆脱。所以多数人都有害怕再发作的精神焦虑,从而回避可能引发症状发作的场合或活动。
对于治疗结合就诊者的表现,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所选择的药物为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在这些药物的帮助下,改善情绪。有不少就诊者一听到服药,就会担心药物副作用,以及会不会对药物有依赖等问题。姜桂兰指出,现在常用的都是新型的抗抑郁药物,除了常见的口干、便秘等,基本上没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对出现药物副作用者,一般通过药物逐渐加量,患者对药物都会有较好的耐受性。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根据患者的表现,结合心理治疗,很多患者可以停用药物的。所以没必要担心是否会出现药物依赖,而是要把重心放在自身恢复和调节上。同时,要认识到惊恐障碍症属于心理性的疾病,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尽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保持心情的愉悦,不要让自己长期的处于消极的情绪之中,以防患惊恐障碍症,另外,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突发性的事故,也不要过于惊慌,要沉着冷静的面对,给自己正能量。
最后,如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就诊时最好父母能陪同孩子一起过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 上一篇: 胶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系列之走出婴幼儿“智测”的误区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