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1992年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发起,目的是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2018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而对于青少年心里健康,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常见于中学生群体。
何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逆反心理是由于自身发展成熟而产生的独立或自重的需要而引起的,它是一种情绪厌烦和情绪对立的状态,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
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态度上的抵触、反驳、强词夺理。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一个很稚嫩的阶段,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容易犯错误。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这种反抗行为发生的十分迅速,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消失。
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中学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而是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性格内向的中学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但却采取一种冷淡相对的态度,视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青少年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父母溺爱、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对待长辈过多的干预,产生强烈的不满,因此以冷漠的态度对待长辈,表现为不与长辈正面接触、不说话、不理会。
以偏概全,迁移反抗
中学生迁移反抗行为是指当某人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该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盘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令他们不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集体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和反抗。表现为在家里与父母作对,到学校与老师作对。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
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已非常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与阻碍,从而引起中学生的反抗。具体原因如下:
内部因素
心理与生理条件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展成熟。而心理则正处于断乳期,成人感和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由于与父母年龄上存在着差距,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相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相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在青少年时期,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知。同时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个、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
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等,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
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
很多时候父母不了解其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忽视子女自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中学生当作儿童进行指导、干涉、控制,这样势必会激起他们 激烈的反抗。同时父母自身的可信任度低,教育手段、方法不适当,都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激起他们的反抗,由于抵触、愤怒心理的累积,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生课业任务过重
教师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有急躁和嫌弃情绪,常常不自觉地对某些学生看不顺眼,然后就毫无顾忌地对其讽刺、挖苦、揭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中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业繁多,课外自由活动的机会很少,使其失去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所以加剧了对“为了升学必须学习的课程”的授课老师的反感。久而久之,敌对逆反情绪愈发严重。
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学生们交往密切、互通信息,获得了群体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周围一切人与事物的一致见解,并逐渐形成了所属群体的特有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实际上是“三喻文化说”中的同喻文化,指按照同龄人互动的方向和方式传递,即同辈群体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
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经高于与父母的交往频率,由此可见,同伴在中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以下这些内容都比在与成年人的交往中更容易实现——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泄对成年人的不满、心理上相互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
同伴文化已成为中学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参照标准。青少年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大体一致,此时置身其中的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中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偶像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倾向,就影响了一些中学生个体,使其形成了逆反心理。如果成年人采取干涉、强制的行为,会更加加剧他们的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克服逆反心理的对策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尊重学生的表现欲
平时,很多学生都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教师,要理解这一点,对于学生的表现欲要尽量给予满足,即使学生有了过错,也要多给予宽容、指点,而不是惩治,也不是“就地问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一个积极的氛围里自觉自愿地与教师配合完成学业,而不至于产生或尽量少的产生逆反情绪和行为。
多看孩子的优点,尽量让孩子处于成就感当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会有缺点,同样,再差的学生也会有闪光点。家长和老师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而应该多找出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动机,以满足中学生的对成功的需要,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加享受正常的学校生活带给他们的价值感,而自动放弃逆反。
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学年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小学进入初中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 上一篇: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喜欢散步的注意:换种走法,生病风险降一半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