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其实是一种常见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最好能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和家属不能讳医忌医,应及时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系统化治疗。人们应该正确认识精神类疾病,改变社会上对精神类疾病的误解,让患者能够走出歧视的阴影,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 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主任董继承说到。
董继承从医近30年,坚持“精神疾病的人性化治疗”,积极探索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诊疗,每年诊治重性精神类疾病患者近万人次。
致力于重性精神病特色诊疗
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是重性精神病特色诊疗科室,2011年12月被卫生局评审为青岛市卫生行业特色专科,是省内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重性精神科病房,收治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董继承作为市级特色学科带头人,他主张采用新型精神药物,结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为患者进行全病程康复治疗。
董继承认为,不容易治愈的精神类疾病只占少数,大多数病种都能治愈。大部分的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预后良好。对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一般来说预后效果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患者家族史不明显,病前性格外向,起病有一定诱因,起病形式急,病程短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则差。另外预后与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关,有家庭照顾、同事关心,而且经济条件好,则预后好,否则预后差。
精神类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董继承曾接诊了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起初,患者只是表现睡不好觉,因总是疑心同事在背后议论他,所以不愿上班。家人以为其与同事关系不好,没放在心上。但后来患者说单位从领导、同事及食堂工作人员都针对他,故整日呆在家里,不出门,家人感觉不正常了。家人担心别人知道他有精神问题,怕找不到对象,一直没有到医院治疗,而是用各种偏方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开始出现自言自语,认为父母不是亲生的,甚至开始怀疑父母在饭里下毒,要害他。与某日,患者突然攻击其母亲,将母亲打伤。患者被“110”及家人送到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过4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基本症状消失。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董继承深刻体会到精神类疾病患者受到的歧视和偏见。精神类疾病其实是常见病,但由于部分人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和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和家属常常不能面对现实,发病后不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而是长期隐瞒或者求神拜佛、找偏方,等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阶段时,才去医院就诊。“精神类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重性精神类疾病,不能晦医忌医,应及时到精神类疾病专科医院就诊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同其他疾病一样,也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不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好转就停药,停药后就复发,反反复复转为慢性状态,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精神类疾病难以治愈,而且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董继承说到。
董继承经常到社区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精神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他还定期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心理卫生知识,走进综合医院为临床医生讲解精神类疾病的识别与诊治。他希望,通过精神医学知识不断普及,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类疾病、改变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误解。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除了做好治疗和康复外,全社会都应给予他们生活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歧视的阴影,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
名医档案
董继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市级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现任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主任。兼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治疗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精神专科分会青年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委。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疾病的诊治及相关心理治疗。
坐诊地点和时间:精神科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
心理咨询门诊: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