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王春霞院长做客青岛广播电台《健康青岛》栏目,畅谈医院诊疗特色、服务质量、发展规划、精神卫生事业改革进展等话题。
赵阳:王院长,欢迎您来到青岛广播电台《健康青岛》直播间,请您先介绍一下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基本情况?
王春霞: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58年,今年正好是建院60周年。1962年12月从崂山大崂观迁入现址—南京路299号;1994年,按照卫生区域规划并称青岛市第七人民医院;2000年,更名为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是青岛市唯一一所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具有现代化科学管理体系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担负着山东半岛地区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司法鉴定及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是青岛大学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也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硕士培养点,青岛市精神医学临床教学基地。目前编制病床700张,开放床位1000张。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在北部高新区青岛市市民健康中心即将规划筹建分院,届时编制病床达1300张。现有员工47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54人,中级职称112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89人,硕士生导师10人,配备了一支医疗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专业队伍。医院连续六年荣获市卫生计生委科学发展观年终考核优秀单位。
赵阳:据悉,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床位也是很紧张的,有时是一床难求,那么去年医院运行情况如何?
王春霞:医院运行比较稳定,全年中心总收入突破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3%,其中医疗收入1.84亿元。全年实现门诊量近17万人次,增长8.7%;出院人数近5000人,增长6.62%。取消药品加成后,为病人节省了900多万元。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的,一方面是优化服务流程,服务效率获得较大提升;另一方面精神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增加,老百姓就医需求增加。
赵阳:王院长,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医院有哪些重点学科和特色的诊疗技术?
王春霞:医院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失眠、焦虑抑郁、儿少、美沙酮维持治疗等6个特色门诊。“精神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精神卫生”专业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公共卫生领域);临床心理科和老年精神科是青岛市重点学科,重性精神病诊疗是青岛市特色专科;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等3个院级优先发展学科。
为了方便市民就医的需求,2007年成立了心理医院(市南区安徽路32号),设置床位60张,设有团体治疗室、VIP访谈室、情绪宣泄室等,配备沙盘治疗及国内最先进的心理测定系统等,是一所集心理卫生保健与心理疾病防治于一体的,技术精湛、设备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心理医院。在其一层,成立了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每天向市民开放,每周六上午免费为市民进行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感兴趣的市民可以过去聆听。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增多,中心于2016年6月在心理医院一楼开设省内首家心理健康查体中心,旨在及早筛查心理不良反应和隐患,帮助预防或走出“心理亚健康”;同时对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压力状况进行有效评估,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目前心理查体模块有普通心理、青少年心理、老年心理、职场心理、婚姻心理等十多项。希望广大市民重视心理健康。
赵阳:全市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请您介绍一下精神卫生医改工作的进展情况?
王春霞:一方面,我们深化医联体建设,助推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惠及民生。与市北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署医联体建设协议,同时与市北区 7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联合黄岛区精神病医院、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等七家公立精神卫生机构,共同成立“青岛市互联网+精神卫生集团”,集团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行学术讲座、会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10月成立“山东半岛精神心理联盟”,举办半岛精神管理论坛,广泛团结半岛区域内30余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强化业务技术合作,推动我市和山东半岛地区的精神医学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把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取消药品加成后,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约900多万元。同时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疑难病例讨论等措施,降低平均住院日;每月对检查、用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考核,有效控制门诊均次费用和药品比例的增长。
赵阳:贵院非常注重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在管理方面有哪些亮点,请您介绍一下?
王春霞:一是持续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医院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结合医院每年的重大工作设定和考核科室“十大目标”;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月报》,每月相关职能科室对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并反馈科室限期整改;对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每年根据医院重点工作进行修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是健全医疗、护理质量体系。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每月形成质控简报,进行全院通报;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推进管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创建以精准护理管理、精准护理服务、精准重点人群为核心的“三精护理管理模式”。制定规范化的医生、护士三年培训手册,提升年轻医生护士的岗位技术能力。
三是实施医院文化建设年活动。2016年医院文化建设年的主题是技能提升年,全院开展了20多项的技能竞赛活动;2017年医院文化建设年的主题是服务提升年,全院开展了岗位互换活动,提高了职能部门为临床服务、临床为病人服务的意识。2018年医院文化建设主题是创新管理年。
赵阳:据了解,贵院公共卫生服务还做了许多工作,王院长请您介绍一下?
王春霞: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承担着全市的精神防治工作,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五四三”工程,被评为“山东省健康促进医院”。2017年,以“世界睡眠日”、“世界卫生日”、“中高考心理辅导”等为节点,开展大型义诊8场,免费心理健康讲座157场(包括心理科每周二下午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每周六下午、老年心理讲座等)。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材料2万余份,受益市民4000余人次,健康教育基地接待部队、教师、学生等团体参观200余人次;在市南区、市北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门诊,1-12月开展社区坐诊近200次。
组织全市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2次,共计140余人次;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收治管理,尤其十九大期间协助市卫生计生委制定2017年全市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方案;开展市、区两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项目培训班3次,共计332人次;组织开展全市基层精神科医师培训1次,共计154人次;成立青岛市严重精神障碍救治专家指导组,组织专家对全市六区四市进行分片包干,对精神障碍规范诊疗工作进行全覆盖式核查、培训及技术指导。提升了公益保障能力,构建精神卫生公卫服务体系,保证了社会和谐。
赵阳:信息化与医院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请您介绍一下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
王春霞: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领导小组。
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率先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保证了信息化平台的全天侯运行。目前运行着20余套信息系统,包括了核心业务系统、医疗质量管理及医疗服务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财务系统等,基本满足了全院医疗护理及行政后勤部门的工作需求。先后建成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实验室管理系统(lis)、影像系统(pacs)医院核心等四大系统,2016年度完成了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暨“一卡通”的建设、门诊及住院电子病历升级和质控系统、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系统、工资查询系统、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升级、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建设。2017年我们建立了满意度评价系统,启用第三方支付软件,完成了国家、省、市的网络直报工作,优化了OA办公系统功能模块,开通“一号通”病区查询、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微信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功能,让百姓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成为青岛市卫生医疗机构首批达标单位,正式上线 “智慧医管家”管控平台,开启“智慧医+安全生产”模式,实现了对全院各科室尤其是安全生产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定期巡查和定期检测,为医院安全质量提供了保障。
赵阳:王院长,明年的医院都有哪些工作打算?
王春霞:一是以医院公益性为导向,广泛开展“精卫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五四三”工程,提高市民心理素质。
二是强化精神障碍救治管理,顺利完成重大保障任务。充分发挥市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专家组、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作用。
三是构建“精准化、信息化、系统化”三位一体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中心健康发展。修订质控考核权重和考核标准,运用信息化系统数据平台,实现对全院质量与安全的全方位、系统化监管和服务。
四是创新“精细化+”医疗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立足于医院标准化建设,规范医疗行为和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开展精准服务,实现全病程医疗、护理、康复、心理无缝隙管理。
五是推动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将医改指标完成情况与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挂钩,充分发挥“山东半岛精神心理联盟”、“青岛市互联网+精神卫生集团”、医联体、精神卫生质控中心的学术管理引领作用,拓展社区坐诊、双向转诊渠道;筹建青岛市抑郁症患者基因库。
六是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青岛大学第十三临床医学院、青岛大学精神卫生系,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医师进修等多项合作。
七是以建院60周年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提质增效。通过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全方位展示医院建设和发展成就,增强广大职工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 上一篇: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召开2018年度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