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含着奶嘴睡觉,父母从来不知道给孩子刷牙,只有1岁多的男童患上了“奶瓶龋”,刚刚长出来的上下8颗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龋坏。近日记者在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采访发现,每天都会有超过15名3岁以下的幼儿前来看牙,一名两岁女孩竟然有14颗牙龋坏。儿童口腔科专家表示,坚硬的牙齿是我们咀嚼食物的重要器官,牙齿健康需要从小做起。家长们要密切注意孩子牙齿的生长情况,当孩子出现牙疼、牙齿表面有黑点、黑洞等情况的时候,可能是患了龋齿,需要及时治疗。
超过七成5岁儿童乳牙患龋齿
“3岁以下的幼儿还不会表达,出现龋齿往往很难被及时发现,这需要孩子的家长们更加细心。”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专业副主任医师滕琦告诉记者,危害乳牙健康的头号大敌就是龋齿。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我国儿童乳牙存在患龋率高、就诊率低的严峻现状。6个月的婴儿即可患龋齿,七八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现在医院接诊3岁以下的幼儿患者越来越多,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龋齿问题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有问题。现在的食品较软、又添加了糖分、蛋白质等成分,这样食物的残渣就容易停留在牙的表面,以后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酸来腐蚀破坏牙齿。宝宝的乳牙牙尖、发育沟较为复杂,且小窝多,易于滞留食物。乳牙表面的那层牙釉质要比恒牙更薄一点。一旦牙釉质被完全破坏,乳牙上龋坏进展速度就会更快了。此外,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喂养方式和牙齿保健习惯导致幼儿出现龋齿的年龄越来越低,牙齿龋坏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乳牙龋坏不治直接影响恒牙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乳牙龋坏了根本不用治,等着孩子六七岁换牙时,把龋坏的乳牙换掉就会好,导致患有龋齿的幼儿就诊率相对比较低。”滕琦说,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换牙根本解决不了儿童龋齿带来的伤害。乳牙是人生中的第一副天然牙齿,在口腔内担负着咀嚼、发音、美观等功能,且对第二副天然牙齿(即恒牙)的良好萌出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从医学角度讲,乳牙发生龋病,直接影响到牙根下的恒牙,尤其是乳牙的炎症会刺激恒牙胚,影响恒牙胚对钙和磷的摄入,使恒牙的强度和硬度都不够、抗菌性弱,更容易产生蛀牙。龋病导致乳牙的咀嚼切割功能大大降低,影响宝宝对营养的吸收,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随着病变加重,还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只能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扰乱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给孩子的牙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吃母乳也可能导致幼儿龋齿
“我们发现很多前来看诊的低龄宝宝出现‘奶瓶龋’,主要是因为宝宝含着奶瓶入睡造成的。”滕琦说,刚萌出的乳牙,牙颈部釉质矿化程度低,食物易滞留在牙颈部,而且自洁作用差,容易导致菌斑聚集。如果喝完奶后,孩子直接入睡,牙齿浸泡在残留的奶液中不断被腐蚀,前门牙被浸泡得最多,也最容易被侵蚀。时间久了,还会波及到后面刚刚萌出得牙齿。有些家长认为母乳不甜,不会导致龋齿,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母乳中含有7%的乳糖,如果喂奶次数过多,尤其是吃夜奶时间过长,牙齿长时间接触到被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的乳糖,也可能会发生龋坏。滕琦建议哺乳后,给宝宝喂些温开水冲洗口腔,不要让宝宝养成含乳头入睡的习惯,经常清洁宝宝的牙齿。
牙齿护理需要从小做起
滕琦说,龋齿是婴幼儿直到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口腔问题,牙齿护理需从小做起。一般幼儿在半岁时开始长牙,进食后需漱口,平时父母应该以擦牙的形式为幼儿清理口腔。两岁的小孩可学习用牙刷刷牙,4岁开始用含氟牙膏,6到8岁做窝沟封闭保护六龄牙。从孩子长出小乳牙开始,每隔3个月就应该到医院给孩子检查一下牙齿,及时发现牙齿龋坏,才能及时治疗,减少对孩子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到医院为孩子牙齿涂氟化泡沫,帮助孩子预防龋齿。
滕琦说,孩子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多吃粗纤维食物,少喝碳酸饮料,此外要改正咬手指、用口呼吸等可能导致口腔疾病的不良习惯。孩子早养成口腔健康习惯不仅可以预防具体的口腔疾病,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带来的口腔健康意识能够伴随孩子健康一生。本版撰稿 记者 黄飞
健康周刊)
920 爱牙日 关注健康从护齿开始
今天是第29个全国爱牙日,活动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牙齿是人类身体最坚硬的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质地坚硬。牙齿的各种形状适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撕裂、磨碎食物。牙齿是动物天生的自卫武器。人类语言发音与口中前排上下的牙密切相关。牙齿的整洁,甚至关系到社交活动和地位。俗话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疼痛,往往是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牙齿的强烈信号。而牙痛的感觉五花八门,有酸酸的痛、冷热的痛、剧烈的痛、咀嚼时的痛等等。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岛市口腔医院专家,围绕健康护齿等问题进行调查。
权威数据: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超过六成
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发布会,介绍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有关情况。我国自1983年开始,每10年左右开展一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国31个省市区17.2万人,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年龄组进行了一次流行病学的调查。目前,现场流调和数据分析工作已经完成。
调查显示,与十年前相比,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0.1%,84.9%的人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5岁和12岁儿童每天两次刷牙率分别为24.1%、31.9%,含氟牙膏使用率分别为42.1%、55%,因预防口腔疾病和咨询检查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0%、43.2%。成人每天两次刷牙率为36.1%,含氟牙膏使用率为61.0%。各年龄组女性每天两次刷牙率均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
我国儿童龋病流行处于低水平,儿童家长对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有所提升。调查显示,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患龋情况已呈现上升态势。我国12岁儿童平均龋齿数为0.86颗,说明我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
老年人口腔状况及口腔卫生服务水平都有所提升,调查发现,65到74岁老年人中,存留牙数为22.5颗,城市高于农村,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农村高于城市。与十年前相比,老年人存留牙数平均增加了1.5颗,全口无牙的比例下降了33.8%,修复比例上升了29.5%。
中年人牙周健康仍有待提升。调查发现,35到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需进一步提高其口腔健康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洁治牙齿。
专家说法
“老掉牙”错误观念要不得
市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王明臻强调,失牙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老年人存在着“老掉牙”的错误观念,甚至在一两颗牙齿脱落后仍置之不理。王明臻说,牙齿缺失易发生咀嚼困难、食物嵌塞、对颌牙伸长、邻牙倾斜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下颌运动,导致颞下颌关节病。因此,不论失牙多少,都应及时进行义齿修复,修复一般在拔牙2到3个月后进行。修复前应治疗余留牙的疾病,必要时对牙槽骨和软组织进行修整,保证修复质量。
王明臻发现,现在很多中年人也面临着口腔或者牙周健康危机。中年人身体健壮,工作生活比较繁忙,对口腔健康常常忽略,而且相当多的中年人存在错误观念,认为牙疼不是病,即使牙疼也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然而这一阶段也是牙周炎、牙结石等口腔疾病滋生的时期。无论是龋齿还是牙周病在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口腔医生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中年人也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并定期洗牙,防患于未然。
王明臻特别提醒,临床上,常会遇到怀孕初期或临产的准妈妈,因牙疼难忍到医院就诊,不能入睡,不能进食,服用消炎药物担心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但是不服用药物又无法控制疼痛症状,陷入两难的境地。他的建议是准备怀孕的女性在孕前6个月,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病,并拔除智齿。本版撰稿 摄影 记者 黄飞
- 上一篇: 平度市人民医院:如何应对秋老虎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