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节为夏末秋初,此时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频繁降雨,导致湿气过重,正是中医里"长夏"的时节。
长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时节,是湿热多雨季节。最常见的就是脾胃功能的改变,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长夏是脾胃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1“脾主长夏”
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气候炎热,雨水增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
长夏与脾
“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为“仓廪之本……通于土气。”《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都说明脾胃和长夏的土行相通应。
现在要注意养脾
其一,脾位于人体中部,按中医学所划分的季节,长夏正是一年之中,将人与自然相配时脾正好与长夏相配,故有“脾是长夏”之说。
其二,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吸收营养维持人体的健康。
其三,夏天人们大量食冷饮和瓜果,而生冷食品易损伤脾肾,造成“脾失健运”,因而注意养脾十分重要。
其四,有很多人容易在夏天出现“疰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没有精神,而通过养脾则往往达到开胃增食,精神振作的效果。
2自测脾胃
通过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就能看出脾胃问题,可对照下面自查:
1、脸色是否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2、鼻头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口唇是否无血色、干燥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睡觉时是否流口水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
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是否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是否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精神状态是否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3长夏与祛湿
湿邪重浊、黏腻,易与热合,湿热相合,如“油裹面”,湿热交相为病,呈现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的症状,防暑强身在于顾护脾胃,养护脾胃之要在于祛湿健脾。
4长夏饮食
长夏是夏季的最后阶段,自然界闷热潮湿,人体阳气仍然是浮盛于外,而体内的脾胃阳气,相对不足,人们在这个时候又喜好贪凉饮冷,使脾胃负担更重,于是就造成了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的高发。所以长夏的养生,重点是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护脾胃。
健脾祛湿的食养方
茯苓薏苡粥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食材:白茯苓粉30 克,薏苡仁50 克。
制法:将薏苡仁洗净,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熟,再加入白茯苓粉,熬数沸即成。
用法:每日两次,早晚温服。
适用人群:较适用于大便溏薄、身体困重、舌苔厚腻者。
- 上一篇: 小儿秋季腹痛看五医专家如何“治”住它!
- 下一篇: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