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后,炎热徐徐退去,我们即将迎来处暑,也是农历7月,俗语“立秋处暑,上蒸下煮”,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干部保健科魏陵博博士认为,当前毕竟还是“伏里”的天气,在桑拿天里尤要注意养生,而长夏季节最该调养的是脾脏。如何调养脾胃?他给出如下建议:
脾胃最怕湿邪,桑拿天湿热最易伤脾,人们不思饮食,腹胀,倦怠乏力,舌苔黄腻,易患腹泻痢疾之病,这就是“苦夏”,如何防治湿热伤脾呢?
首先忌过度贪凉饮冷。虽说热在中伏,但此时感受寒湿之邪的人特多,因为气温高,皮肤汗孔开泄,再暴露于空调风扇之下,风邪易从皮毛而入,湿邪被逼入里,出现发热腹泻等胃肠道感冒的症状;夏末皮肤血流丰富,用以散热,胃肠道血运欠佳,消化力弱,如摄入寒冷或难以消化之品,则会出现痢疾拉肚症状,所以此时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立秋后,秋天的脚步渐近,中医称“秋气燥,宜食麻仁,以润其燥”。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初秋时节天气湿热,此时最易伤脾,产生腹泻病,深秋天凉干燥,此时最易伤肺,肺脏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胃摄取水谷之气,如这两脏受伤则人体之气的来源就缺乏,固有“秋乏”之说。要想缓解秋乏,主要在于保护肺脾二脏,另外,从秋季开始就应该适当进补,为严冬做准备了。初秋季节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泻,保护脾脏;深秋季节避免受凉感冒,注意养肺。
二、秋季衣食起居
第一、衣着:在穿衣上要适当的秋冻,渐渐加衣,中医称为“薄衣法”,夏天人的汗孔是开泄的,过早的穿厚衣服,不利于汗孔的关闭,风寒之邪更易入侵,不如使肌肤渐渐适应寒冷,汗孔渐闭,不易感冒,阳气也不会外泄。
第二、运动:在运动时避免大汗淋漓,因为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人应与自然相适应,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法是效法、学习的意思。适量运动,微微汗出即可,尤其对于有心血管病的朋友尤其注意,不可运动过量。
第三,食补:秋天气候较为干燥,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所以,秋季进食宜选择具有润肺生津的瓜果蔬菜、豆制品及食用菌类。
燕窝具有滋养肺阴、和胃补虚的功效,对于肺阴虚病证有好处,如干咳、咳血证人都可服用,可加冰糖,或加鸡蛋、鸽蛋,文火炖服;再如牡蛎,又名海蛎子、壕,锌元素含量丰富,对大脑、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以补肾,使金水相生。香菇,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也有抗癌之效;蜂蜜,能安眠,能润肺止咳、养血生血。下面还有一些秋季常用的进补食品:鸽肉、鸡肉、鸭肉、鹌鹑蛋、鸭蛋、黄鳝、龙眼肉、燕窝、蜂乳、牛奶、白木耳、猪肺;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柑桔可以化痰止咳。
深秋之时,在饮食上应吃酸、温、润之品,酸可收敛阳气和肺之气,温可去寒,润可去燥,可吃木瓜、桔子、柑橘等。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避免辛辣如辣椒、烈酒之类(可使肝气逆,肺气散),此类食品不符合秋气收敛的特点。
第四、药补: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阳不耗阴为要。中药以清润为主,如桑叶、桑白皮、太子参、西洋参、百合、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玄参、白芍、天花粉、瓜蒌皮、莱菔子等滋阴、润肺、濡肠;还可选用黄芪、党参、人参、白术、山药、莲子、大枣、核桃仁、白果等健脾补肾。
第五、起居:金秋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秋季最佳睡眠时间为晚9~10时睡,晨5~6时起,午后小憩半至1小时;应多去户外活动,欣赏金秋美景,调心神,动身形,畅达神志,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过了白露节气睡眠应不露身体,所谓“白露身不露”,过了寒露节气睡眠应不露脚,所谓“寒从脚下起”。秋季早晨有时会有雾霾天气,此时应避免晨练,必待日光,云开雾散才可锻炼。
供稿:干部保健科魏陵博
- 上一篇: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秋风起 蟹黄香 过量食用当心痛风!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