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疾病,
是目前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的疾病!
那就是——脑卒中!
卒中急救——黄金时间段有效救治率不足10%
据《青岛市2015年脑卒中监测分析报告》显示,
青岛市约有10万人患脑中风,
脑卒中发病率为266.52/10万,
新发脑卒中病例2万例,
发病后死亡9千例,
死亡率为115.97/10万,
报告病死率为43.51%,
随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这一数据还将变得更严峻。
在青岛市卫计委领导下,由市立医院领衔的“脑卒中质控中心”联合120医疗急救中心,曾对青岛市六区四市相关医疗机构的“溶栓、取栓”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市目前脑卒中发病后,在黄金4.5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的病人不足10%,很多人发病后不能被识别,不能被及时送到有急救能力的医院,存在极大的送诊误区。
怎么办——21家医院共建青岛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
据青岛市脑血管病质控中心主任、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神经内科主任谭兰教授介绍,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每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每耽误半小时抢救,就有大约12%的患者失去恢复的机会,致残率及死亡率将大幅提高,在发病3-4.5小时内,通过溶栓或介入取栓早期开通血管,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
为快速救治脑卒中患者,实现脑血管疾病的精准高效治疗,青岛市卫计委、青岛市脑卒中质控中心、120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创建了“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由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黄岛区人民医院等21多家医院联合参与,与“120”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在青岛六区四市形成覆盖900多万人口的脑血管疾病快速救治网络,脑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正式建立。
无缝对接——脑卒中患者有了急救绿色通道
“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的建立,旨在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时,能第一时间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运至溶栓医院,溶栓医院通过高效快速的卒中绿色通道,为适合的患者开展静脉溶栓,并将需要进一步取栓治疗的患者转运至上级医院。“‘溶栓地图’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疑似脑卒中患者第一时间进行院前干预和院内检查与救治,努力实现青岛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系统智能的无缝对接,为病人院前急救择院提供精准导航,最大限度的赢得抢救时间,保证抢救质量。”市卫计委副主任周长政表示。
与病魔赛跑——简化流程多学科联动
“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可以让老百姓明确了解距离自己最近的、能够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取栓的医院。只有在发病后,第一时间迅速呼救120,快速转运至有条件诊治的医院,专业医生才能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尽快救治,降低残死率。”青岛市脑卒中质控中心主任、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谭兰特别强调。
记者了解到,当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首先会进行预检评估和现场抢救,途中进一步监护检查、初步预评分及分诊;同时,病人的院前病情评估信息,以及车辆轨迹、患者病史及现状等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传至医院的急诊分诊台和卒中救治中心。院内医护人员在实时了解上述信息的同时,可以同步做好急诊接诊准备,将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提前到院前急救;同时,120急救中心也可以了解联动医院的急诊抢救室资源占用情况、手术室占用情况、ICU床位开放,以及影像和特殊用药占用等情况,让病人的分送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因扎堆延误救治。
脑卒中患者送达急诊之后,采取一站式服务,简化挂号、初诊、分诊、检验、影像检查、取药、交费、治疗和会诊等许多环节,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医学科、影像、药剂和导管手术室等多学科联动,争分夺秒,协同治疗,为卒中患者争取最好的愈后。
健康答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据专家介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吸烟、饮酒、肥胖、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脑卒中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据市立医院专家介绍,临床上曾接诊过一位15岁的男孩。所以在此也奉劝各位市民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不给脑卒中等一系列疾病可乘之机。
早发现早就医——如何识别早期脑卒中?
对于脑卒中的识别,有一个非常容易记住的法则,那就是120法则:
1:看1张脸,即观察患者是否口角歪斜不对称;
2:查2只胳膊,即平举胳膊是否单侧无力;
0:“聆听”语言,即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情况,那么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就医,越早就医,治疗的效果可能越好。
- 上一篇: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常见病防治】夏日谨防真菌病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