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妈妈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满腹焦虑地说,称儿子正在上高二,现在特别担心儿子的学习,所以经常督促儿子学习。可是儿子对此感到反感,说,“是他考大学,不要没事整天闲叨叨”,甚至认为其妈妈太过于这份担心,时不时神经出问题了,还让她去看心理医生。后来儿子干脆不跟妈妈说话了。这位妈妈对此感到非常苦恼,与孩子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另其伤心的同时,更加重了这种焦虑,在无奈之下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医生发现这位妈妈的担心似乎“不是那么合理”,因为其儿子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特别好学,根本无需家长操心。但心理医生经过耐心的询问,了解到这位妈妈回忆起她当年上高中的情形,说道:“她的母亲非常强势,经常指导其学习,而且在高考报志愿时要求其报考某大学的某个专业。实际上这位妈妈有自己喜欢的大学与专业,但惧于妈妈的“权威”,不敢说。后来就按照妈妈的意愿填报了志愿,结果上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学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当说道其孩子将来学习时,这位妈妈情绪很激动,她对于儿子将来报考的学校与专业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希望儿子报考自己当年没去成的大学,上自己没有学成的专业。但她每次与儿子交流此事,儿子都激烈反对,为此母子二人经常冲突不断。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这位妈妈逐渐意识到儿子要高考的事情激活了其当年的“情结”,自己将当年“未完成之事”即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强加在了儿子身上。也明白了自己的焦虑来源,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母子二人也“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王立涛副主任医师认为,好的父母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让孩子做父母的投射板,随父母的要求和喜好而起舞,不要再给孩子过多的苛求等等。同时,王立涛指出,尤其当孩子正于青春期和高中这个阶段,家长们更做好与孩子之间积极的有效沟通,并建议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认识到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但有本的技巧。也就是说,别人家在沟通做得好的方面未必适合你家的孩子。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沟通方式。
二是要学会聆听。与孩子沟通要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时,更要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内心想法,这样会积极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距离。
三是寻找或者创造机会交谈。与孩子沟通要选择合适的机会,因为当你想要与孩子交谈或者沟通时,孩子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想交谈时,才可能顺利进行。不管选择什么时机,什么方式,我们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完成的。
四是沟通注意相互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的观念或者行为方式变得多样化,现在的孩子往往崇尚个性化,追逐新事物。如果不能了解或者有效处理这种差异,沟通就会难以奏效。
五是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对于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所以父母不要带着情绪与孩子交谈。父母也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及奖励,当孩子坦诚与你交流时,父母更要把握好自己的行为方式,多些正向引导鼓励,少些伤害或者批评。
六是关注孩子的需求,保持亲切尊重的态度。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孩子感觉很重要的事,不要认为孩子的事对父母来说不重要,甚至令人烦恼。并在讨论孩子关注的事情时,做到对孩子的情感和观点表示尊重。
那么,如何做一对好父母,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您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话,请于2017年6月17日上午9:30走进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市南区安徽路32号),心理专家王立涛副主任医师将进行《与孩子一起成长》专题公益讲座,现场与大家进行交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加聆听。
- 上一篇: 青岛市中心血站:6.14世界献血者日表彰大会圆满结束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