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东,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三十年,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抢救与预防上有着独特见解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肝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传染病新治》等医学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母婴阻断与抗病毒治疗
在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消除肝炎主要危害的战略计划中,阻断HBV(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HBV垂直传播风险。例如,根据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我国1~4岁人群的HBsAg检出率已经下降为0.32%。然而尽管如此,有报道显示,病毒高复制的母亲其母婴传播率仍在6%~20%。除进一步做好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和实施工作,考虑到中国乙肝人口基数比较大,生育年龄人群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高于总人群,因此要实现母婴‘零’传播,给下一代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HBV感染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意义
根据当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育龄期女性的HBV感染率约为4%。据报道,我国HBV感染的孕妇年纪相对较轻,妊娠前多数处于免疫耐受期,病毒载量较高,此时发生母婴传播的风险较高。统计资料显示,母亲病毒载量较高时,即使新生儿接受注射常规的HBV疫苗联合HBIG,发生HBV垂直传播的风险仍可达15%。不仅如此,在我国二孩政策放开后,高龄产妇的数量大幅攀升,这一人群的HBV携带率明显高于上述人群。
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BV的人群90%以上可能发展为慢性。近年有一些相关研究显示,妊娠患者血清HBV DNA高载量是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之一,“在妊娠中后期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母婴垂直传播率降至最低,甚至达到零传播。当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标准化免疫接种”。
此外,尽管部分孕妇妊娠前为免疫耐受期,但妊娠时机体进入“免疫敏感”状态,容易出现HBV活化及肝脏炎症,这一人群发生纤维化或重症化的速度较一般情况可能更快。因此,及时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目前有不少年纪较大的且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女性有再妊娠意愿,这类患者有一定的肝病基础,再妊娠有一定风险。专家提醒肝病科医生,“要准确评估患者肝病基础及妊娠风险,在妊娠全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孕妇及胎儿的安全。首要仍是抗病毒治疗,要从源头控制HBV。”
HBV感染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适宜人群及时间选择
概括来讲,妊娠期乙型肝炎活动的孕妇,建议按照一般人群的治疗适应证,选用妊娠B类药物积极抗病毒治疗,不过要注意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权衡利弊。如WHO指南推荐,HBV单独感染的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同其他成年人。
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V感染孕妇,如果病毒载量高,可在妊娠中后期选择妊娠B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发作时的抗病毒治疗可在妊娠的任意阶段进行。免疫耐受期孕妇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建议在妊娠中后期(24周~28周开始)进行治疗。
HBV感染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
妊娠期间的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需要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性以及HBV感染的危害,因此应综合评估,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国指南推荐的药物顺序依次是: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这些药物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医生或患者都无需担心其对胎儿的影响,疗效和安全性都值得信赖。而其他非B类口服药物不推荐使用,长效干扰素禁用于妊娠妇女。
HBV感染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停药
如果患者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或妊娠期间肝炎发作,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分娩后应继续按照指南推荐继续规范抗病毒治疗,并遵循指南推荐的停药标准。
如果患者是由于高病毒载量在妊娠中后期接受了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由于极少数患者可能在分娩后出现肝炎活动,故建议在分娩后4周考虑停药。但停药后仍要密切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
- 上一篇: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提醒:一旦被蜱虫咬伤赶紧就医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