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传统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夏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夏天的特点,通过调养精神饮食起居,来适应夏天的气候变化,以达到保养精神、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夏季的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夏季天气渐热,阳气旺盛,植物繁茂,是自然界万物繁荣,争芳斗艳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们要适应夏季气候的特点因时调养,使人体储存足够的阳气,为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做准备。
夏天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泄,腠理开放,若贪凉夜宿露天,或大汗之后马上吹风、洗凉水澡,或过食生冷损伤体内阳气,则易患感冒、空调病、胃肠道疾病;持续高温闷热,人体出汗较多,易中暑、生痱子,中老年人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暑湿当令,湿邪最易损伤脾胃,因此中医有脾病起于长夏之说。而对于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尤其是脾虚的人一到夏季就会出现低热、身体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暑期过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称为“疰夏”,俗称苦夏。
二、夏季养生原则
(一)夏要养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即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生长(升浮)之气, 宜生宜长,养生养长, 即“春夏养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夏月宜加辛热之药, 香薷生姜之类, 以顺夏浮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为调摄阴阳在临证用药方面提供了示范, 无论是养生防病, 还是治疗用药, 都应该顺应四时阴阳的自然变化, 视人体气血盛衰而调之。春夏季节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当养其内虚之阳。
(二)夏养心脾
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心主夏,同气相求,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人体阳气旺盛,生机最旺,从五脏来讲,心为阳中之阳,属火,故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中医养神理论重视依据时令来调摄身心。炎热的夏季,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安,出现心神不宁、心烦、心跳加快,因此夏天首先要心静。
夏季亦重养脾,夏季中的长夏为夏日的延续,属土应脾,主气为湿,湿气通于脾。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的重要时期,要养脾防湿。湿为阴邪,好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喜燥恶湿,一旦湿邪困脾,则会导致脾失健运,胃不受纳。特别是青岛系典型的海洋性气候,长夏之季湿热氤氲,如油和面,最易伤脾。
三、夏季养生方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因此,夏季养生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锻炼诸方面,都必需顺应夏天阳盛阴衰的特点,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起居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季每天宜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勿因日长天热而静谧,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云:“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过分贪凉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过于避热趋凉、在室外露宿、卧居潮湿之处及坐冷石冷地。
(二)情志调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要切忌发怒,宜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
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摄生消息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基础代谢减慢,燥热感减轻。古人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其它诸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娱乐项目,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三)饮食调养
《饮膳正要》曰:“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热也。”夏季气候炎热,暑热当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况下,饮食上宜用寒凉清心泻火、解暑之物,如西瓜、香瓜、绿豆、赤豆、苦瓜之类;暑热出汗较多,可适当用些冷饮,补充水分,帮助体内散发热量,清热解暑。但切忌贪凉而暴吃冷饮、冰水、凉菜、生冷瓜果等,否则会使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甚至酿生疾病。老年人、小儿体质较弱,对于过热过冷刺激反应较大,更不可过贪冷饮之类。
夏季人体气血运行趋向体表,相对而言,消化道气血供应减少,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若暑热挟湿则更易伤及脾胃,致脾胃运行失司,升降失常,出现胸闷、纳呆、肢体困倦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等症状。因此夏季尤其是长夏,饮食又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也可适当选具有酸味、辛辣香味的食物,以开胃助消化,增强脾胃的纳运功能。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的太多,可少食多餐,以利脾的正常健运。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被污染而腐败、变质,致胃肠疾病多发高发,因此要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对于剩饭剩菜要回锅加热,经常使用的炊具、饭具、茶具要经常消毒,妥善保管。
夏季可适量食用防暑药膳
西瓜皮粥:西瓜皮250克、粳米100克、精盐少许。将西瓜皮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成细丁,用精盐稍腌。粳米淘洗干净。锅内放入清水、西瓜皮、粳米,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约15分钟,以盐调味后食用。
绿豆荷叶粥:绿豆50克、鲜荷叶l张、粳米100克、白糖100克。将绿豆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鲜荷叶冲洗干净,粳米淘洗干净。锅内放入清水、绿豆,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时,加入荷叶、粳米,续煮至粥成,去除荷叶,以白糖调味后食用。
莲子荷叶粥:新鲜荷叶片、莲子(提前煮好)若干、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纱布袋中水煎,取浓汁150毫升,加入莲子(提前煮好)若干,再放入粳米、冰糖,加水500毫升,煮成稀粥食用。
清暑健脾粥:赤小豆、绿豆、薏米、大米适量。煮粥,温热食用。
消暑祛湿汤:绿豆30克、薏米30克、芦根10克、陈皮10克,将芦根、陈皮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薏米同煮至熟。去药包,温热饮用。
- 上一篇: 青岛市中心血站:端午节,942人献血彰显浓浓爱国情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