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滋补养生的好时节。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养生养对了,一年都不容易得病。春季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艾灸已经形成了一个普及浪潮,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了解艾灸,使用艾灸获得更好的强健体魄,中医艾灸认为,春季艾灸养生,能温经通络、扶阳、固阳、升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好时光里,来胶州妇幼颐和国医馆体验一下艾灸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吧!
春夏养阳 阳气是神马?
《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顺阳者生,顺阴者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阳气主宰着人的生死。阳气决定人的健康程度。阳气是人体的动力!
养生就是固阳
治病就是治寒
初春时节,寒气逼人,故多以风寒存在。所以,民间又有着“春风如刀刮,死牛又瘦马”的说法。 初春的寒气最伤阳气,也就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等疾病;二是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阴液对人体起滋养濡润作用,肾虚便会水亏,人体得不到阴液的滋润,便会出现咽干口燥、烦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此外,由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阴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头昏耳鸣的问题。由冬入春:阳气由封藏转为生发,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很多人会出现手足冰凉、畏冷喜暖,这在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这个时候寒气最容易进入体内,因此固阳治寒成为了重点。
五大表现告诉你,该补阳气啦!
阳气不足
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
1.心阳不足
胸部、心脏部位发凉,稍微劳累点就心慌、气短、情绪低落。
2.肝阳不足
萎靡不振,没有生机,做事不积极,没有动力。
3.脾阳不足
食少腹胀,肚子发冷,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觉压力大,爱胡思乱想,容易得忧郁症。
4.肺阳不足
容易感冒,气喘,咳嗽,特别是顽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消极!
5.肾阳不足
没有精神、面色发暗、性冷淡、手脚冰凉、腰以下发凉、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记忆力减退。
艾灸补阳 驱寒有奇效
艾灸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很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中医名医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艾灸疗法简单易行,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经过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是补充阳气,延年益寿的最佳捷径。非常适合寒性体质壮阳强身,安全舒适而无任何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之一。
艾灸需注意什么?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以及艾灸后的一两个小时内,不要碰冷水。实在不行就戴橡胶手套干活。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之前和之后最好喝适量的温开水。(不过也因人而异,不渴就可以少喝或不喝。)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两、三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这个不可以,湿气容易进去体内。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抹点艾灰后再灸,容易愈合。
中医科:58656589
健康管理科:58656597
地址:胶州市妇幼保健院颐和院区(广州南路与香港路交叉口南200米 路东福康老年公寓院内)
- 上一篇: 胶州市妇幼保健院:无痛分娩——你值得拥有!
- 下一篇: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