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随着气温回暖,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被传染患病。海慈医疗集团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家长们提高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给孩子多一道保护。
一、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一种,重症手足口病和相关死亡主要由EV71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传染源是什么?如何传播的?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手足口病的儿童和病原携带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比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窗上用品等而感染。
(三)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完善,故成人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四)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突然出现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五)婴幼儿及儿童家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十五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家长教给学龄前儿童“六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要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对玩具、餐具、水杯、毛巾等儿童常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公众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接种。EV71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5岁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免疫程序为2剂次,中间需要间隔1个月。
- 上一篇: 海慈有医疗集团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