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最近胃口还好吗? ”“我来给你读读今天的报纸,看看发生了哪些新鲜事。 ”在李沧区华泰老年护理院,青岛卫校“健康彩虹微笑天使”志愿者伏在老人的床头,像亲孙女一般给老人喂饭、擦脸、读报。另一边,青岛卫校的老师正手把手培训护工,教他们更好地护理失能老人。三年来,青岛卫校已有836人次在校生参与周末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达2508小时。
师生们每周来护理院“赴约”
上周六早上8时,青岛卫校护理专业的志愿者陆续赶到了华泰老年护理院。这里住着60位老人,其中大部分是失能或者失智的老人,为了防止老人意外走失,二楼专门设置了一个推拉门。 “奶奶,你还记得我吗,胃口怎么样,还想吃点啥? ”学生们围坐在一位老人的床边,询问她的近况,看老人没反应,又用青岛话询问,老人这才听懂了,高兴地说身体感觉还不错。这位92岁的老人看到身边围着这么多年轻的面孔,一直乐呵呵的,还握着学生们的手,让大家猜猜她多大年纪了。 “我猜你最多80岁,看上去气色那么好。 ”听到学生们夸奖的话,老人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直夸好有眼力,逗得护工和其他老人哈哈大笑。
华泰老年护理院院长张鑫介绍,养老院不少失能老人被疾病困扰,现在共有13名护工负责照顾他们。“老人年龄大了,会越来越像孩子,需要人去关怀帮助,不仅需要身体护理,还需要心理陪伴。”张鑫说,很多老人怕落单,尤其是子女不来探望的时候,常常会发无名火,护理他们也需要技巧,卫校周末志愿服务,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调剂,更有利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3年相处与老人亲如一家
卫校护理专业2013级的徐晨是个热心肠的青岛姑娘。从2014年开始,她每周会抽出一天的时间来护理院,时间长了和老人们、护工都非常熟悉。“每次来我们会给老人量血压,还要问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如何,再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尿、插胃管、喂饭。 ”每当有老人听不明白对方说话时,徐晨就成了“翻译”,她会提高音量,用最直白的语言进行翻译,很快老人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了。有时候,她还会伏在老人的肩头,静静地听老人说些什么,每次都能猜对八九分,就如同是老人的孙女一般贴心。 “我家里也有老人,平时很喜欢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所以到了护理院一点不觉得陌生。 ”徐晨说。
让徐晨印象深刻的是住在三楼的一位老人,她的身体比较好,能够自如地翻身,心态也不错,每到周末就盼着学生们来。 “每次我们一来,她像见到了亲孙女一样,特别热情,我们在一起看书、读新闻,她还会拿出好吃的给我们,这些年相处下来就如同一家人一样,逢年过节我们都惦记着这个可爱的老奶奶。 ”徐晨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来护理院参加志愿服务都是和徐晨同一级的学生,他们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基本学习完毕,即将进入各大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 “很多知识到护理院才发现落到了实处,之前想到毕业后到护理院工作都会很排斥,但是实际到了这里才发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毕竟谁都有老去的一天,只有更好地护理服务才能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学生张由凤说。
手把手教护工医学知识
这次负责带队的是青岛卫校外科护理学老师张珊,学生们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她还向护理院的护工们传授老年护理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从这次开始,我们会带着课题进护理院。 ”张珊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的护理院护工年龄在40岁以上,护理老人成为他们的第二职业,他们大多是“半道出家”,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没问题,但是在提前预见疾病、科学护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以最常见的喂饭为例,长期卧床的老人主要食用的是流质饮食,需要将食物打成浆。护工们要通过鼻饲喂饭,可如果方法不得当就会出现咳嗽等症状。 “在喂饭之前,要确认胃管插在了胃里,否则如果插在了气管里,喂饭时就会出现呛饭,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张珊还介绍了一些护理技巧,例如老人长期卧床会引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疾病,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们来到护理院会帮助老人翻身、按摩、咳痰,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护工们也可以学习。
据悉,青岛卫校“健康彩虹微笑天使”志愿服务队于2014年1月在华泰老年护理院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朝霞重晚晴周末志愿行”活动,至今已志愿服务76期, 836人次志愿者参与,累计志愿服务2508小时。这一志愿服务将一直延续下去,与此同时卫校通过学生们反馈的志愿服务信息以及护理院的需求,现在对在校生的培养中,也加大了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时间,而且,学校在时隔九年后又恢复了康复专业,培养具备医学、护理功底的专业人才,进驻护理院后可以让老人们享受到更加专业、贴心的服务。
- 上一篇: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特尊肝癌早诊微创医疗中心成立
- 下一篇: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