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地处青岛主城区北部,面积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是青岛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和城乡结合部,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群众就医需求量大。近年来,李沧区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秉持“具体关注民生、具体听取民意、具体联系群众、具体解决问题”的为民服务理念,积极创新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吸引民营资本注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探索了一条民营资本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路子,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李沧6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家,占81%,在弥补卫生资源不足、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积极引入,严格准入。坚持“积极引入”与“严格准入”相结合,使全区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建立之初,就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规划引导。为充分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李沧区修订完善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划分服务范围,使民营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人口分布以及服务半径相符,给予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功能的空间,同时放宽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限制,鼓励与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二是营造氛围。为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进入,李沧区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微信、微博等形式,积极宣传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迅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构建起了社会资本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舆论平台。三是严把关口。在积极引入的同时,为避免良莠不齐,确保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质量,坚把准入关。按照《山东省〈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要求,从机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内部布局、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服务行为等方面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规范,如机构必须达到青岛市星级社区服务中心(站)标准;科室设置必须齐全,特别是免疫接种、妇幼保健门诊等科室及人员配备到位等,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建设一个、达标一个,做到了起步的高门槛。
二、大力扶持,积极推动。李沧区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发展,始终坚持既“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围绕打造品牌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措并举,持续关注、关心、培育、支持。一是政策扶持。2014年,在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2015年,区政府投入300万元买单兜底,8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销售基本药物,而且,在政府资金投入上,先支付民营机构三分之一作为启动资金,然后根据基本药物销售情况予以补贴,既方便了群众购药,又推动了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医师多点执业,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二是项目支持。加大政府购买医疗服务力度,建立起政府购买服务公平机制。从2009年开始,李沧区把入户建档、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人随访、老年人健康体检等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放到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2010年开始,逐步将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等项目逐步从专业机构全部下放到了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省首家数字化计划免疫门诊在李沧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做到了预防接种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孕产妇保健项目与儿童保健项目在青岛市率先下沉到了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着项目下放到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也相应及时拔付到位。2014年,全区5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拨款总额达1975.9万余元,其中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款总额达到1517.1万元,占76%,提升了民营机构工作积极性。三是税收优惠。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报销政策。四是人员培训。将民营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纳入区域医疗卫生人才继续教育、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生培养培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医院管理培训等范围内。
三、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的同时,李沧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管。一是充实监管力量。与一些区市仅有1~2人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同,李沧区在2010年专门成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办公室,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社区卫生管理队伍,建立了专业人员长期“拉网式”蹲点指导举措,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民营机构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和业务督导,切实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二是强化质量评比。连续五年在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展了“星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健全人员配备、规范科室设置、优化内部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营造温馨舒适就诊氛围等措施,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亮牌警告和末位淘汰制度,根据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服务、居民满意程度、专项经费管理等情况,结合季度考核结果,对连续一年亮红牌警告的机构实行淘汰制。2013年以来,已经撤销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将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降为站,通过良性竞争机制,有效提升了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运营,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长足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缓解了财政压力,补齐了服务短板。一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投用,如按2500平方米计算,需要政府投资近两千万元,10处就是近2亿元。如果每个中心再配上50名工作人员,每年工资待遇就需支出近400万元,另外还有水电费等其它费用。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管理灵活、不受编制限制等有利条件,有效破解了公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机构编制缺等实际困难,可以有效地为政府“减负”,快速补上社区医疗服务的“缺口”。
二是营造了竞争氛围,提升了服务水平。民营机构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阵营中,有利盘活了全区医疗卫生市场,公立机构也感受到民营机构带来的危机感,倒逼着公立机构只能在完善服务方面下功夫,否则就会“流掉”人群,完不成基本公共服务任务考核,从而实现了民营与公立机构的双赢局面。目前,由于民营机构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阵营中,李沧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区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数40余万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在80%以上;老年人管理数4.4万人;高血压规范管理3.8万份;糖尿病规范管理1.5万份;重症精神病管理800余份;儿童管理2.3万人;孕产妇管理3400余人,公共卫生项目完成率和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
三是实现了品牌效应,赢得了群众支持。通过这几年的持续打造,目前,李沧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全区先后建成山东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市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养生保健基地” 2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33个、膏方服务示范单位2家、国医示范门诊10个,涌现了中医骨伤、中医眼科、藏医等特色专科,初步形成体系健全、网络完善,运用广泛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 上一篇: 我市举办第三届“健康杯”技能竞赛颁奖典礼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