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没用镇痛泵的痛。
有一种恨,叫家人没给用镇痛泵的恨。
同一个病房里,住着两位产妇,都是做的剖宫产。
一位已经可以扶着扶手在走廊散步,
而另一位却只能是羡慕的看着人家,自己一动刀口就痛的要命,不敢下床。
同样都是剖宫产,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原来真相是:一位产妇用了镇痛泵,而另一位由于家人不同意,没有用。
这个产妇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一场“家庭战争”在所难免……
这就是真实上演在医院里的一幕,由于对“镇痛泵”的不了解或者由于家人的误解,造成了患者的痛苦,真心不希望这一幕再继续上演。
所以烦请各位认真阅读本文,当有一天麻醉师与您或家人麻醉前谈话时,请不要再问,什么是镇痛泵?手术后不用镇痛泵就不行?也不要再纠结在自费这个问题上了,一起来聊聊“镇痛泵”吧。
其实,“镇痛泵”只是一种俗称,顾名思义,就是临床上用来镇痛的一种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中,她通常被正式称呼为:输液泵,或者便携式输液泵她也会被称作: PCA泵。
“镇痛泵”
在镇痛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方案,镇痛药物,“镇痛泵”三者结合,才能给予患者完善的镇痛治疗。
在疼痛面前我们, 需不需要显示我们的坚强
大家可能在各种电影,小说中都看到,咬紧牙关,忍受疼痛,往往表现的是一种钢铁意志,咱们都听说过“打死我也不说”这样一句豪情壮语。
其实,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及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患者需要的是治疗,而不是强忍。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的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或情绪体验,和急性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可以如此描述的损伤相关联。”
伦理学家Lisson曾经说过:“疾病可以伤害肉体,而疼痛可以摧毁灵魂”。
1999年,美国健康管理机构(AVHA)正式提出,将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
疼痛对患者是有危害的
术后疼痛,是最常见且令人恐慌的疼痛之一,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术后疼痛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经历过的最严重的疼痛。
术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手术部位的感觉器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可能会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异常,造成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可能使患者无法或不敢有力地咳嗽,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可能使胃肠蠕动减少,导致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可能导致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谵妄躁动发生率增加;
可能造成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机体活动受限,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还可导致失眠、焦虑、恐惧、忧郁、不满、过度敏感等情绪障碍。
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还可能发展为难以治疗的慢性疼痛(术后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
另外,疼痛控制不佳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
对于术后患者来说,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运动能力下降、抑郁情绪甚至丧失希望;
从医疗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疼痛控制不佳还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占用更多医疗资源;
标准的PCA泵(“镇痛泵”)就是病人感觉疼痛时,按压启动键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向体内注射设定剂量的药物,其优点是:在医生设置的范围内,病人自己按需调控注射止痛药的时机和剂量,达到不同病人、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镇痛药物,其镇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不良反应也随着剂量的增加/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没有固定的 “最佳剂量”,也就是说每个患者应该使用多少镇痛药物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和最少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药理学研究都提示:使用能够稳定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的最小药物浓度就是满足上述平衡的最佳选择。如果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稳定在这一“最佳浓度”,必将使患者获得最佳利益,这绝对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次性使用便携式输注泵”或“一次性使用便携式输注泵(非电驱动)”。
其基本原理就是依靠硅胶(或其他高分子材料)扩张后的收缩力驱动药液,通过固定孔径的管路,达到控制流速的目的。
PCA是一种较理想的镇痛药物给药方式,可做到镇痛药用药个体化,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他可能发生的费用
在我国许多城市,这些费用中的一部分属于“医保批准,病人自付”,也就意味着患者需要自费承担一部分的费用。
- 上一篇: 青岛市胸科医院首届“肺腑之情杯”技能大赛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