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芳正在门诊给病人看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并发症和危害相当严重,但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时还不能要人命,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患者。很多人不把高血压当回事,降压跟着感觉走,不难受不吃药,最后病情恶化无法逆转,引发的生命教训令人警醒。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门诊专家王振芳研究高血压诊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就请她为大家浅析几例高血压病例和常见的认识误区及正确的服药原则。
一位病人十几年前查出高血压,一直没有头晕头疼的症状,担心一旦服药会终身服药,治疗上患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不按时吃药,后来病情逐步恶化伤及肾脏,出现尿毒症,再治疗透析为时已晚,病人早早的走了。
高血压与肾脏病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形影不离。王主任说,初次查出高血压,必须做全面检查,明确有没有肾损害。一旦发现起夜超过两三次,甚至达到五六次,应尽快到医院做尿检,如出现尿中带血、泡沫多、小便次数多等异常,需格外警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达2亿多,每年30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王主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病人,因为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引发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属于高血压急症,非常凶险,抢救不及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国际上已经证明,对于高血压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认真服药。现如今市面上出现的各种降压手表、降压帽子等都是辅助治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不例外,这让许多患者在服药时顾虑重重。王主任说,临床来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表现为不同症状。伤及心脏可出现心绞痛、房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伤及脑时可出现脑溢血、脑血栓;伤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肾衰竭;伤及血管可出现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伤及眼时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千万不能只按说明书选择用药,应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检查,根据个人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认真服药,长期服药。
王主任说,临床来看联合用药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曾经有位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心脏病,采用了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两种药都有副作用,一种能增快心率,一种能降低心率,二者一联合,加强了降压效果,抵消了副作用,达到了1+1>2的疗效。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的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服药过程中,不少病人治病心切,认为降压越快越好,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降压速度越快对靶器官的损害越大,尤其是血压忽高忽低人体一时很难适应。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而非数天)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通常6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另外,常使用的降压药一般是三天后见效,有的药物需要更长时间,大概一个周才有效果,临床上要注意观察。
再者,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出现“晨峰”现象(凌晨高血压),不少患者为了控制凌晨高血压,晚上睡觉前加服降压药,并不完全可取。还应考虑加药后,夜间血压会不会降得太低,伤及靶器官,危及生命。
王主任说,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需要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戒烟、加强运动有利于预防控制高血压,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降压、稳压。降压药的使用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采用联合用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最后,王主任提醒大家,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随着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尤其是进入冬季,气温偏低,血管收缩,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这时要提高警惕,加强观察与检测,确保高血压始终处于可控、在控范围内。
- 上一篇: 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下周将举办白内障义诊咨询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