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生命”,在青岛市阜外医院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感触最深。急诊科来的病人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往往是说不行就不行了,接诊的医护人员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治疗上,医生要用心;护理中,护士要有爱心。在“用心”和“爱心”中繁忙穿梭,青岛市阜外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构架了信任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也演绎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20拉回了一位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的病人
前不久,一位外地来青打工的老大哥,50开外,在青岛抚顺路批发市场买菜时突然昏厥。青岛市阜外医院120呼啸奔赴现场,猝死的病人!出诊医生何向辉一路为患者做着胸外按压、球囊辅助呼吸等赶回医院。
病人没有心跳、没有呼吸,情况非常危险。青岛市阜外医院科主任刘智伦全力组织抢救,心内科医生也迅速赶到现场,参加会诊和抢救。他们为病人插上气管插管,连通呼吸机,采用辅助呼吸的办法维持生命体征,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升血压、促呼吸……
20分钟后,病人心跳恢复正常,这让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坚持抢救不放弃。40分钟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神智逐渐清醒,大伙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医护人员手中得到了延续。据统计,今年青岛市阜外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70%。
“包容”让医患关系更和谐
一次,一位90后的护士许敏值夜班,遇到了一位120急救车拉回来的醉酒病人。当她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时,病人突然呕吐了她一身。当时,一股浓烈的气味透过口罩,直逼她的鼻腔,许敏的心里泛起一阵恶心。但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清理了衣服上的脏污,继续工作。第二天,病人醒酒后很不好意思,连声道谢。
护士长王松玲告诉记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还要担当120急救车的出诊工作。据统计,医院120救护车夜间出诊最多的一次去了18趟、一个月最多时出诊达600次,这个数字在青岛市120急救车单车出诊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而拉回来的病人也是形形色色。有些是“三无”病人(无姓名、无家属、无住址),醉酒的病号更是天天都有。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特殊病人,医生护士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包容。
五块钱治好病
一次,青岛市阜外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70多岁、腹泻不止的老太太。老人入院前曾去社区医院看过病,医生开了一些药,也花了不少钱,可服用后没有效果。入院后,刘智伦主任仔细问诊、详细检查后,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为老太太调换了药物。老人吃了后,立即停止了腹泻,消除了病痛。服用的药物还非常便宜,一盒“易蒙停”只花了五块钱。
出院时病人非常满意,给急诊科送来了一面锦旗,夸赞医生的医术高——小处方解决大问题,五块钱就能治好病。
细节服务温暖患者的心
视病人如家人,在青岛市阜外医院急诊科有着生动的内容和切实的举措,集中体现在细节服务上。刘智伦主任说,“护士给病人吸痰,不是简单地把吸痰管放进病人的嘴里就行了,还会时刻观察病人的细小变化,并不时拍拍患者的后背,尽量帮病人多吸出点痰。一个微小的举动,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医护人员的爱心,也让患者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呵护与温暖。”
在青岛市阜外医院急诊科,各种温馨提示、温暖服务随处可见。科室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轮椅、担架车。输液中心为患者设置温馨提示卡、标识输液椅号码。病房的入院宣教单里,特别加入了跌倒、坠床等警示内容。针对老年病人口服用药不遵医嘱的情况,医护人员备置了一次性服药盒,详细注明药物的分类和服药时间。为方便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急诊科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急诊,病人先抢救后付费。一系列便民举措和细节服务增添了医院人文关怀的气息,丰富了亲情管理的内涵,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新技术提升患者满意度
急诊科接触的病人多,什么病都能遇上,而病人对治疗的期望值也非常高。为此,阜外医院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先后开展了肝脓肿介入引流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乳腺癌根治术,复杂疑难阑尾脓肿切除引流等手术。护理人员增加了气管切开护理和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及护理等服务工作。刘智伦主任说,“以前遇到没有呼吸的病人,都是请麻醉科的医生来给病人做气管插管,现在科室的医生全部掌握了这项技术。”
据了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今年青岛市阜外医院急诊科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前来住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科室病床已从去年的20张增加到了37张,月平均出院病人达到了150人次。
- 上一篇: 青岛近6万农民受益大病保障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