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除了高血压发病的低龄化之外,据了解,部分人群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高血压不是病,是小病,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控制等等误区。
近日,岛城一名72岁老人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楼心脏中心门诊排队看病时突发心脏病昏倒,幸亏医院心脏门诊专业大夫联合抢救,40分钟后救回一条命。
测压急剧降低,高血压测出了正常值
市民王先生由于近期一直身体不舒服,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就医,现场病人很多,需要排队才能看上专家号,女儿就带着王先生先到护士分诊处测血压,结果显示110/90毫米汞柱。
平时高压都是200左右,今天怎么突然这么低,王先生的女儿还在心里嘀咕。虽有疑虑,但是王先生的女儿也没有专业知识,就继续排队。
诊室测不到血压,心脏病突发
按照分诊处排号,王先生到了心脏中心门诊第一诊室,门诊值班医生是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朱明真,她看了看王先生的病历,简单询问了他的病史,顺手再次给王先生测一遍血压。“当时我通过问诊就觉得这个老人是多年的高血压,因为他说过平时经常测得200左右的高压,今天测出来的110的高压是典型的不正常,可是就在我测的时候,竟然没有感觉到血压,我刚要查看血压计时,老人就从凳子上开始向下滑,表现出昏迷状态,接着就是立刻通知门诊其他人员,接着就开始抢救”。朱主任回忆说。
青岛阜外医院门诊转成急诊,多科室联合抢救
“快点通知急诊科,2楼心脏中心门诊有一个病人突然发病昏迷,立即组织抢救”心脏中心门诊不知道是谁发出一声。导医护士循声便立马到一楼急诊科推担架车。
时间紧迫,到急诊科虽然只有几十米,但是需要从2楼心脏中心门诊坐电梯到一楼。为了节约时间,门诊值班医生就地进行了抢救。
1分钟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全部到位,心电监护等设备立即启动,王先生被抬上导医护士推来的担架车,值班医生、护士立即继续抢救……
正在2楼导管室做手术的心脏中心专家和神经科等科室的专家相继从院内工作岗位赶过来参加会诊。
经过50多分钟的抢救,老人心跳和血压基本恢复,意识逐渐清醒,前来参加会诊的心脏中心、神经科医生陆续走出抢救室,病人初步脱离危险。此时,王先生的女儿终于从紧张中清醒过来,她全程见证了医护人员抢救她父亲的过程,而她站在边上什么也帮不上。“我父亲真是命大,这幸亏是在医院发病,抢救及时才挽回了他一名,这要是在大街上突然发病,就是我们在他身边又能怎样,送到医院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呢,如果不在他身边也就没有希望了”。
40多年高血压,从未当成病
后来,记者了解得知,王先生早在自己26岁就查出高血压,也就是说他已经患有高血压40多年了,这么长时间的高血压使得他已经习惯了血压如此之高,平时根本感觉不到有什么不适症状。虽然他已经习惯了,但是他就像背着一个定时炸弹,如此高的血压,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心脏中心副主任王松涛说。不发病则已,一旦发病,极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破裂,轻则残疾,重则死亡。
高血压是慢性病,很多患者忽视它的危害
据北京驻青岛的阜外专家窦克非介绍,高血压实际上是以血压升高为首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偏高,现有高血压患者1.3亿以上,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分别为28.2%和2.9%。通过多种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0%血压病的并发症。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食盐、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据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智伦介绍,这是这几天抢救的第三例突发病的患者,全部都是患者本人平时不注意,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突发疾病。
同时阜外医院心脏中心专家王松涛针对此类病人提醒:
血压偏高的老人要及时就医,掌握自己的血压,按时吃药,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不要讳疾忌医。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了还不当一回事,一旦疾病暴发,后果不可收拾;
天气逐渐变冷,要注意外出安全,做好保暖,同时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