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创建防治结合型医院

来源:本站|365健康在线 时间:2012-3-31 15:07:00 点击:-

关注公众健康,提供满意服务

卫生部陈竺部长这样说过: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注重预防、注重改善医疗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且见效明显。13亿人的健康,不能只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充分认识精神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的切实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卫生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服务病人的综合功能,深化公共卫生职能,规范临床服务,积极创建防治结合型医院,推广公众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一、预防为主,积极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普及公众性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精神疾病防治体系。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06年成立社会防治科,4年来组织专家对全市精防人员972人次进行了培训,同时安排专职人员从事社会防治工作,对社区精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据悉,我市精神疾病防治市、区、社区三级技术网络已逐渐完善,初步形成了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的专兼职精防人员为辖区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目前已建档3.8万份)。建档的患者可获得定期随访、康复指导、健康查体、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服务,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保证及时诊治,减少疾病的复发,避免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真正惠及患者。

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提高市民心理健康素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推进面向社会公众的“五四三”健康工程。即“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校园、机关、高墙、企业;“四定期”——定期在电台、电视、报刊、网络举办心理课堂和心理专刊;“三免费”——免费举办心理知识展览、心理健康讲座、公益性心理义诊。

4年来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共开展免费心理讲座686场,健康咨询活动576次,媒体宣传1656次,发放健康折页、健康处方86万份,受惠群众达数十万人。各项活动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团体的重视,目前已成为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青岛市红十字会心理健康公益讲堂、市南区学生德育基地,并与市妇联联合成立了“幸福家庭指导中心”,与市南区、市北区司法局成立了“社区心理矫治中心”,并与多所院校联合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或心理咨询室。

2011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召开了关于“新市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新市民的心理卫生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启动了“企业员工心理关爱项目(EAP)”。

建立心理健康保护网络,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服务。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于2005年11月成立,隶属市卫生局,是市政府举办的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和服务的公益机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应急梯队,在2008年4.28铁路特大交通事故、5.12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等突发公共事件中,迅速行动,积极参与,灵活应对,对受灾人群心理援助和减少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1年10月29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对青岛海域船只相撞事件的落水外籍船员进行了心理干预,获得了较好效果。

目前,这支队伍已被纳入青岛市应急管理体系,成为青岛市红十字会心理危机救援队,并与青岛市司法局、青岛市监狱、青岛市妇联、青岛市市南教体局等多部门签订了心理援助协议,无偿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同时为了多渠道、多层次满足市民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建立了心理援助热线86669120、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12355,并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站上开辟了专区www.qdjwzx.com,市民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台及网络等渠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

社区药物戒毒中心防艾戒毒效果显著。我省首家“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于2010年12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隆重开业,一年间前来登记接受治疗的患者已达60余人,吸毒者在门诊服用美沙酮维持治疗一年只需3000多元的费用,其戒毒防艾的效果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吸毒不仅是影响治安的社会性问题,还是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戒毒活动让与吸毒有关的暴力犯罪活动随之减少,从而大大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同时也减少了吸毒人员在注射吸毒时因混用注射器而交叉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

二、规范诊疗,全方位推行满意医疗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时间管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科学分析了每道工序完成时间、病人流量高低峰、就诊动态等因素,再造流程,推广“限时服务”和“便民服务”,在收款处分设现金和刷卡收费窗口,门诊医生排班实行时间管理,将初诊和复诊病人分离,特殊检查预约服务,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了挂号、诊疗、收款、检验、取药等环节的提速,有效缓解和避免了排队现象。

实行多渠道预约服务。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开展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当面预约等门诊诊疗服务渠道,实现了群众就医24小时预约,根据病人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方便病人就诊。诊室叫号系统和缴费叫号系统的成熟运用,帮助病人统筹安排就诊时间,减少了病人的无序等待。开展了错峰门诊、夜间门诊、无节假日门诊等服务形式,实现了门诊无节假日24小时服务。

开设特殊患者绿色通道。针对病人的特殊性,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门诊为重性病人开辟了“快速入院通道”,医生将服务平台前移至门诊大厅,第一时间即可为病人诊治,同时通知病房医务人员到门诊大厅,做好接病人入院的准备。通过开辟“快速入院通道”,实现了门诊接诊与办理入院同步进行,方便了病人就诊,有利于病情的及时控制,受到了病人家属的肯定。

严格执行“三重视、四严格”的医疗安全要求。“三重视”是指重视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既往躯体病全面开展入院体检,及时开展专业医师会诊和家属告知工作;重视医患沟通,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培训;重视重点区域(厕所、浴室、走廊等)、重点时间段(夜间、外出检查或治疗时等),做到防范工作无死角。“四严格”是指严格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严格遵守护理岗位职责加强巡视,严格规范病历书写实行动态全程检查,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与职称考核挂钩。

精心打造康复科,助病人回归社会和家庭。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工娱治疗科为基础,经过精心设计施工建成了全新的康复科,该科以“快乐驿站,康复家园”为服务理念,拥有音乐治疗、脑波治疗、团体治疗、健身活动、陶艺制作、书法绘画、舞蹈体操训练、厨艺训练、居家训练、手工制作等多个治疗项目,使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恢复期病人康复工作踏上了新的台阶。

办公楼变“馨康楼”成立老年康复中心。目前,青岛市老龄化程度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市,居第二位,非常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机构来关注我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尽管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于1999年底开设了老年病房,但仍不能满足我市日益增长的老年患者的需求。为缓解病房紧张、患者住院难的问题,保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2011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压缩办公区域,把原办公楼腾出,装修后成立老年康复中心,增加床位100多张,有效缓解了老年患者住院难得问题。

三、多措并举,开展惠民服务,减轻患者负担

降低医保自负比例为患者“减压”。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很大。为解决患者“住院难、看病贵”的难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市医保中心协商决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按床日付费,患者自负比例降幅达26.5%。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拥有此优惠政策的医院,自2008年7月1日实施起,至今已有8000多名患者受益。

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为方便病人就医,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行编制并免费向患者发放《为您的健康导航》宣传册、“便民服务条”、健康处方等资料,这对病人就医、办理门诊大病审核、残疾鉴定等事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深受病人及家属好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门诊大厅设置了电子触摸屏,内容涉及惠民措施、收费公示、诊疗项目介绍、专家信息、科室介绍等方面,并有专人负责及时更新内容,方便就诊群众随时进行查询。同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在门诊一楼设立了便民服务处,在门诊二楼设立了休息等待区,免费为病人提供开水、轮椅、担架、推车、餐巾纸和便签等。

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为了改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设备状况,今年争取财政投资300万元购进CT、彩超、DR、音乐治疗机、生物反馈仪等大型设备,自筹资金90万元购置经颅磁刺激器、多导睡眠仪等国内先进水平的诊疗设备,为病人得到高水平的诊疗提供了保证。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党总支书记逄淑涛同志

 

2.2黄岛危机干预

 

3.21睡眠日义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