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酒驾入刑”后,大家都自觉地避免酒后驾车,但很多人忽视了另外一种现象,服用药物之后驾车的危险程度并不比酒驾小。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美国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约30%的“受影响下驾驶”案件由于服用药物不当造成;波兰的研究也发现,2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服用了一些日常药物造成嗜睡引起的,而肇事司机对此却全然不知。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提醒您,驾驶员服用一些药物后,因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会影响到几方面表现,如头昏、眩晕、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乏力、嗜睡、注意力分散等,易导致交通意外。据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曹建华介绍,在这些药物中,最常引起驾车意外的是感冒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药剂科专家临床经验,有7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分别是:抗组胺药物、镇咳镇痛药、镇静催眠药、抗生素、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降糖药。
抗组胺药物:在抗感冒药物中应用最多的是起效较快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就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其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视力模糊、头痛等,会影响驾驶。过敏药物除氯苯那敏外,还有苯海拉明(苯那君、可他敏)等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也可引起嗜睡、上腹部不适等反应;富马酸酮替芬的嗜睡、反应迟钝、头晕、头痛、目眩、倦怠等反应明显;赛庚啶被不少人当做“助眠药”应用;茶苯海明(乘晕宁、晕海宁)是苯海拉明与茶碱复合物,可引起嗜睡、口干、调节紊乱、泪腺分泌减少、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镇咳镇痛药:可待因,是从罂粟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阿片类生物碱,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具有镇咳、镇痛和镇静作用。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会导致服用者视觉障碍和突然疲倦;有些止痛药还会引起感觉功能紊乱。其他镇咳药,如“枸橼酸喷托维林片”等,属中枢性镇咳药,有致疲劳倦睡作用,可能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其他镇痛药,如吗啡等,作用于中枢神经,会产生幻觉、精神松怠、平衡感丧失等,可消弱驾驶和操作机械的能力。
镇静催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如,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该类药物也常用于抗焦虑。苯巴比妥,偶尔用于顽固性失眠,但醒后往往有疲倦和嗜睡等后遗效应,并且可持续多日,停药后短时间内也不宜驾车。中药成分麻黄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常见失眠、情绪不安、眩晕、头痛和心悸等不良反应症状,也应注意。
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酮康唑等抗霉菌药物,长期、大量服用可出现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颤抖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降压药:降压药造成的问题是降压药选用不当。如,盐酸普萘洛尔(心得安)、利血平、硝苯地平等,有引起嗜睡、头痛、眩晕和低血压反应等,不利于驾驶安全。而新型降压药物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再则,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这时应慎重驾车。
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盐酸普萘洛尔(心得安)、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和硝苯地平等,服用后会有搏动性头痛,在高速行驶或颠簸不平的道路上行驶时驾驶员容易出现眼压、颅压升高等副作用,导致视力不清、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降糖药:如果降糖药选用不当,或偶然因素引起的低血糖,也会影响驾车安全。因此,驾车时,要谨防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如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等。各类降糖药物都具有引起低血糖反应的潜力,但以胰岛素和磺酰脲类多见。若在饥饿状态下用药更容易出现问题。消渴丸中,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优降糖),虽然剂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强,仍然具有诱发低血糖反应的潜力。糖尿病患者服降糖药期间,最好不要开车。如果必须开车,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采用降糖作用平稳、不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药物。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专家建议:在就诊时请说明您的司机身份,医生会避免给您选择影响驾驶的药物;在自己选择药物的时候请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注意说明书上关于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信息,在不可避免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最好不要开车。希望有更多的司机树立起合理用药、规避交通意外的理念。
- 上一篇: 寒假期间小近视眼骤增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