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阜外医院急诊科急诊实况记录
2011年11月26日下午三点,青岛阜外医院急诊科徐克医生和他的医护团队像往常一样忙碌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大夫,快点看看!他憋得不行了。”突然一阵急促的喊声,只见几个小伙子抬着一个病人匆匆忙忙从医院南门冲向急诊科。
青岛阜外医院的赵瑜护理组立即将病人抬上抢救推车,迅速推进抢救室,在通知医生的同时,吸氧、测血压脉搏、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抢救器械,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抢救准备。
匆匆赶来的青岛阜外医院张良臻医生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名患者:神志不清,面色青紫,口唇紫绀,大汗淋漓,严重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因重度气管痉挛,呼吸音微弱。
“急性窒息性哮喘”,张良臻医生果断作出诊断。这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如不采取紧急、正确的急救,病人随时会失去生命。
“80毫克静推……”,张良臻医生迅速下达一项项口头医嘱,“赶快准备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气管插管?”负责气管插管的徐克医生轻轻皱了下眉头。病人是23岁的青年,因为痉挛,牙关紧闭,打开气道相当困难,强行打开,牙齿和口腔组织的损伤在所难免,另外,病人属于呼气性呼吸困难,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声门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关闭的,这时如果强行插入气管导管,肯定损伤声带。也就是说,每次呼吸,声门开放的时间仅有一秒钟左右,而只有在这时插入气管导管,才能保证不损伤声带,加上病人颈部肌肉紧张,喉头肿胀导致声门暴露困难,种种现实告诉他:气管插管的难度相当大!
然而,徐克医生又非常清楚意识到:病人缺氧相当严重,静脉用药发挥作用还需时间。目前病人心率快,血压趋于正常只是机体的代偿反应,一旦体内储存的氧气耗竭,心脏失去代偿作用,血压下降,大脑缺血缺氧,数分钟之内,脑细胞损伤不可逆转,病人要么死亡,要么即便抢救成功,病人也会成为植物生存状态。也就是说,留给病人的时间并不多,可以说用分甚至用秒来计算也绝不为过。换言之,迅速地气管插管是病人生存的唯一希望!
马上气管插管!徐克医生当机立断!
徐克医生手持开口器,找到上下牙之间的缝隙插进后,转动螺丝柄手,将病人上下牙齿撬开,他怕损伤牙齿和口腔组织,用力、小心而艰难地放入并前推咽喉镜,挑起会厌,只见肿胀的喉头中央,声带短暂张开后马上长时间的关闭,徐克医生拿起气管导管,熟练的对准声门,在声门开放的一瞬间,气管导管像刺向死神心口的利剑,穿门而过。
气管插管成功了!
青岛阜外医院的护士们马上接上连接氧气的人工呼吸气囊,双手一捏,发现人工呼吸难度很大,病人因气管痉挛,阻力很大,用力太小,达不到给氧目的,用力太大,肺泡破裂,可能造成气胸,只能看着病人的呼吸,跟着胸廓的起伏,在病人吸气的一刹那,完全靠手感捏气囊供氧。随着供氧的改善,病人的口唇慢慢变红,在场的医护人员长舒一口气,病人有救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大家心情稍稍放松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因为有效供氧,病人的意识有所恢复,虽然没有清醒,但是导管的刺激使他出现强烈的躁动——身体翻动、四肢乱舞。更为可怕的是,病人将防止牙齿咬断气管导管的牙垫用舌头用力推了出来,牙齿紧咬导管。
不好!医生们非常清楚,一旦咬断导管,必须重新插管,耽误的时间,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咬住导管,阻断气体吸入,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在大家的帮助下,徐克医生再次用开口器撑开上下牙齿,用更坚固的牙垫牢牢固定。与此同时,反复静脉注射镇静剂,烦躁不安的病人逐渐安静,看着入睡的患者,汗流浃背的医生和护士紧张的心情略有放松。
随着抢救工作进一步深入,处理病人随时发生的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脑复苏,这是抢救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需要有一条快速注入药物,快速发挥作用的通路,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深静脉置管。
负责气管插管的青岛阜外医院徐克医生再次上阵,再次面对操作的困难,暂时安静的病人,不能有任何轻微的刺激,略有不适,他便扭动身体,而穿刺针头在并不宽敞的血管内,稍有活动,便脱出血管,导管就会植入失败。数次穿刺,数次失败,终于,在护士们的配合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
随着药物作用的发挥,病人的气道阻力渐渐变小,徐克医生决定用呼吸机接替人工呼吸。呼吸机是一种机械,它不可能像人一样靠手感捏气囊帮病人呼吸,必须适当调整呼吸机的模式和参数。否则,供氧过少,达不到治疗目的,压力过大或者供氧过多,又可能造成肺损伤或者氧中毒。
看着心电监护稳定的生命体征曲线和越来越趋向正常的血气分析报告,青岛阜外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愈加有信心了。
闻讯而至的青岛阜外医院院领导杨瑛院长、刘献成副院长,立刻组织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并制定了对具体而详细治疗方案,为病人的后续康复起到关键作用。
此刻,青岛阜外医院院前、院内急救工作极度繁忙,急诊科任少萍主管护师和陈风护士闻讯后从家中火速赶到医院紧急援助。
夜幕降临,青岛阜外医院夜班护士在组长杨风云主管护师的带领下,精心照料着正在恢复中的病人,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吸痰、配药、换液体、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记录病情变化……随着病人的恢复,神志逐渐清醒,本来打算经过一夜的镇静和治疗,待第二天上午病人病情恢复理想,再考虑停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
然而,病人恢复的如此之快,让青岛阜外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始料未及。
病人恢复神志后,先是在纸板上写字,要求换掉“太大”的牙垫,后来每次吸痰时都会引起病人强烈的刺激性咳嗽,并引起心率和血压的明显变化。加大镇静药物注入,嘱咐病人配合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经反复观察并斟酌利弊,医生决定,停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在做好充分的再次抢救、插管的准备后,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顺利拔除气管导管和尿管。
看到病人安静的睡姿和监护仪显示的正常、稳定的曲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11月27日早八点查房时,大家看到的情景是:病人正在和妈妈愉快的交谈。
从气管插管到拔管,仅仅15个小时,但这充满惊险、情况危急的15个小时记录着工作在急救一线的青岛阜外医院医护人员的辛劳和汗水,他们一次次同时间赛跑,给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病人带来希望。他们是病人眼中最可敬的救命恩人,他们是百姓心目中最可爱的白衣天使,他们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一朵朵生命之花的灿烂绽放。
- 上一篇: 海慈医疗集团血管外科 “暖腿行动”进行中
- 下一篇: 寻找先心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