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青岛健康资讯 >> 正文

面对心梗患者的三次拒绝

面对心梗患者的三次拒绝

来源:本站 时间:2011-3-7 16:22:00 点击:-
    “母亲现在呼吸舒畅了。在家说起拒绝医生的事,母亲还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们很感谢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医生!”8月27日,山东省青岛市的腾安玉告诉记者,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脏造影台上,他的母亲3次拒绝了医生的手术建议。经过医务人员和家人的一再劝说,老人才同意手术,医生冒着极大的风险为老人成功实施了手术。为此,腾安玉专门到医院赠送锦旗和水果,表达感谢之意。
    8月11日晚上,腾安玉66岁的母亲因急性心肌梗死,被“120”急送到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紧急抢救成功后,造影检查发现患者急性下壁右室90%狭窄,随时有发生第二次梗死的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为患者放置心脏支架,撑开闭塞的血管。但手术的风险很大,患者血管随时可能破裂,对术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出于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考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派驻到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戴军教授决定,告知家属病情的严重性,向家属解读造影结果,争取患者理解。但是,腾先生的母亲认为抢救成功就好了,同时对心脏手术比较担心,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医生们研究病情后,又走到手术台边,告知患者被堵的血管不仅一个地方狭窄,多处均有堵塞,稍有不慎极可能发生意外。但患者仍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无奈之下,医生准备结束造影手术。戴军教授第三次来到患者身边,告诉其病情的危急、后果的严重。患者回应说近期将出国,到国外去放支架岂不是更好。戴军教授告诉患者,即使出国了,还要经过手术排队,风险实在太大了。腾先生等子女也劝说母亲,患者终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然而,患者病变的血管实在是太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外。经过慎重的讨论,戴军教授牵头,医生们在患者血管病变位置共串联置入4枚支架。经过105分钟的手术,医生终于松了一口气。 

短评

    信任要这样建立起来 
    近日,网站接连报道了多例医护人员极力劝导命悬一线而不自知的患者及时接受救治,最终挽救了他们宝贵生命的事例。心有余悸的获救患者充满感激,勇担风险的热心医生备受称赞。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患者会对医生给出的科学合理而且非常必要的救治建议一再拒绝?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对自身所患疾病的危险性不了解,怀疑医生“忽悠”自己,怕住院被“过度医疗”花冤枉钱……凡此种种,说到底,就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 
    造成这种不信任的原因很多,比如补偿机制扭曲导致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趋利行为,繁重的工作导致医护人员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规避风险的心态导致一些医生过度检查增加了患者就医费用,极个别医护人员玩忽职守导致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天价医药费事件、芦笋片暴利事件、开错刀事件、南京婴儿死亡事件等,都让患者徒增了对医院和医生的诸多不信任。相互不信任的结果,是相互伤害。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医护人员表现出对生命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在患者生命危急时刻,敢于承担风险,践行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这样的行为正是为巩固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添砖加瓦,而一点一滴被磨蚀掉的信任,正需要这样一砖一石地再搭建起来。
标签:心梗患者   拒绝   医患关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