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资讯 >> 正文

杜绝“小中风”惹出的大麻烦

来源:网络来源 时间:2011-5-30 9:52:00 点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据统计,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

者已达3750万之多。然而,与日益增长的患病人数相对应的是,由于其症状

相对轻微,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医生所忽视。研究表

明,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复发中风、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

专家呼吁,警惕小中风的发生,重视小中风的治疗,为中风等有关疾病的发

生建立有效的预防屏障。

  2011年5月11日,为了进一步规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流程,改善

诊治现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在北京公布。此次《

专家共识更新版》广泛征集了国内神经病学专家们的讨论意见,在《2007年

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疾病定义,风险分层和评估,早期诊疗流程等方面

进行了内容更新。《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的公布得到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

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出席活动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

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充分肯定了《共识更新版》的

重要性,他表示:“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民的头号杀手,其中小中风在我国

存在着‘知晓率低,发病率高,漏诊率高,治疗率低’的双高双低现象,疾

病现状不容乐观。《共识更新版》的编撰和公布正呼应了现时的医疗需求,

从概念到操作层面上,都为广大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小中风”新定义 有望改善漏诊误诊现象

  与旧版共识相比,更新版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小中风进行了重新定义,核

心内容由原先的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是否有组织学损伤。这一转变意味着

,只要患者出现症状,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建议通过神经影像学来观察组

织损伤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

对此表示:“小中风的诊断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是患者的疾病意识偏低,

另一方面在诊断上,由于疾病定义中对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

部分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此次共识更新版推荐的组织学概念更接近该疾病的

本质,在临床上存在的漏诊误诊现象有望得以显著改善。同时,《更新版》

也根据我国医院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不同的操作建议,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

  此外,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识对于小中风的及时诊断也很重要。王教授特

别提醒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一过性头晕、一过

性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等“五个一过

”症状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医,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机。

  早期干预 杜绝“小中风”惹出的大麻烦

  小中风是中风的预警器。小中风发病后的2-7天内为中风的高风险期,

研究表明,患者7天内的中风风险可高达10%。尽早启动小中风的评估和二级

预防,可将患者的中风风险降低80%。《2011年加拿大抗血小板指南》新增

的小中风治疗推荐,明确指出在小中风早期需采取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目前我国小中风治疗领域的低估现象严重,小中风患者的住院率

仅约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比例。非住院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也亟待提高。

  危险分层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常用的小中风危险分层工具为ABCD评分

系统,其中ABCD2评分能很好的预测短期卒中的风险。《共识更新版》建议

,新发小中风患者按“急症”处理,如果患者在症状发作72小时内,其

ABCD2评分≥3分,就应入院治疗。

  王拥军教授表示:“提高患者对于小中风治疗的重视,临床医生起着重

要作用。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小中风可能造成的大

麻烦,理解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中风的发生。”

  抗血小板治疗 抵御中风后复发威胁

  小中风后发生中风,无疑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且,有过中风史的患者又有着极高的复发风险,据统计,中风后5年内复

发率高达50%左右。而中风一旦复发,将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对此专家表示,一旦小中风后发生中风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规范化治

疗,而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中风后预防复发的核心治疗方案。王拥军教授说

:“中风二级预防是一场持久战,对医生和患者来说,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

是抗血小板治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应长期坚持更强而有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如波立维®预防中风再发。”

  坚持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积极控制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降

血压、降血脂,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吸烟者一定要戒烟等。有效治疗辅以健

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中风复发的威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