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资讯 >> 正文

帕金森治疗有新版指南 多数神经科医生竟不知?

来源:网络来源 时间:2010-6-30 11:48:00 点击:-

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学术会议暨2010上海交大国际神经疾病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指出,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已于2009年出台,但全国很多神经科医生及内科医生并不了解,帕金森病治疗存在不少不规范之处。

  ●现存问题:治疗指南知晓率低、用药不规范、错过早期治疗时机

  老龄化社会来临帕金森病威胁大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使其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有200万左右。陈生弟教授说,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帕金森病的危害更显严峻。

  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北京宣武医院陈彪教授表示,帕金森病在中国已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40多岁的患者不少,甚至30多岁的患者也碰到。

  陈生弟提醒,以下是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脑外伤患者;曾接触过重金属或农药的人;携带一定基因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提高。

  此外有些人已经处于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却还不够标准诊断为帕金森病,也没有手抖,但一定要高度警惕避免不要进展为帕金森病。这些人的表现为:嗅觉不好,有睡眠障碍,常发噩梦,睡觉爱踢被子,几天大便一次。如果有这些表现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加强营养,积极参加锻炼,同时多喝茶。

  新版治疗指南:首选药物因人而异

  据悉,为更好规范国内帕金森病的治疗,提高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年制定了首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发布了第二版治疗指南。陈生弟介绍,更新后的治疗指南保持了与国外指南的一致性,代表了国际最先进的治疗水平,也意味着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理念已经与国际接轨。

  新版指南指出,对帕金森病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药物治疗是首选,也是主要治疗手段,而手术不过是药物治疗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在病人患病早期,如果病情没有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暂时不用药治疗;但假如疾病已经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针对症状的治疗。

  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小于65岁且不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药物是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受高价格的药物,则可首选金刚烷胺,如果有些患者因为工作需要显著改善症状,可以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对于大于65岁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

  神经科医生竟不知治疗指南

  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神经科医生却对这部最新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知之甚少。陈彪说,很多神经内科医生不知道有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尤其在二线城市更是如此。“即使有些医生知道有这部指南,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里面的内容。”

  对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的掌握很有必要。据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不仅要改善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还要尽量减少左旋多巴治疗引发的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事实上,帕金森病早期合理用药能很好缓解症状,帮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但有些患者多在中、晚期才被发现,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一般认为,如果疾病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就应该开始对症治疗。”陈生弟说,“因此,提高神经科医生尤其是二线城市医生对指南的知晓率和了解程度,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帕金森病的诊断和用药,十分重要。”

  为此,一项名为“中国帕金森病指南万里行”的神经科医师继续教育活动已于今年年初启动。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主办,活动历时两年,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40个一、二线城市的近4000名神经科和内科医师。

 

相关内容: